
“抗震设计的时程分析法”,可以把它看作是模拟地震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算出大楼每一秒的受力、位移和变形,从而判断大楼能不能扛住地震。 和之前说的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最大的区别是: 后两者是 “简化计算”(比如底部剪力法算总力再分配,振型分解法拆成几个振型叠加) 而时程分析法是 “全过程模拟” 就像看电影(时程分析)和看海报 (底部剪力法、振...
3要通俗理解 “底部剪力法”,可以把它看作是计算大楼地震受力的简化版公式 核心是 “抓重点、省步骤”,用一个简单逻辑快速算出 “大楼底部能扛多大的地震力”,再把这个力分配给各层,适用于 “不太高、不太复杂” 的建筑(比如 10 层以下的普通住宅、办公楼) 和之前说的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相比,底部剪力法是简化版。 如果说振型分解法是 “把合唱拆成单个歌手算,...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本质是一种 “算大楼在地震中晃的有多厉害、受多大力” 的工程方法,核心是把 “乱晃” 拆成 “有规律的晃”,再分别用 “现成表格”计 算,最后合起来。 两个核心概念:振型和反应谱 1. 第一步:理解 “振型”—— 结构晃的 “固有姿势” 结构(比如大楼、桥梁)振动时,不是 “瞎晃”,而是有自己固定的 “晃法”,这就是振型。 可以类比成 “...

“弹性分析法” 和 “弹塑性分析法” 的区别,核心是看 “地震中大楼被晃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前者假设大楼是 “橡皮绳”,晃完能完全回弹。 后者假设大楼是 “弹簧 + 橡皮泥”,晃狠了会变形,甚至留下永久损伤。 两者本质是对 “建筑材料受力后的状态” 做了不同假设,直接决定了抗震设计中 “算出来的建筑反应准不准、严不严”。 一、先搞懂一个关键概念:材料...

“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的基本流程,咱们可以把它类比成 “给房子做‘抗震体检’” 分两轮检查,先查 “日常健康”,再查 “极限抗压能力”,最终确保房子能扛住小震、中震、大震。 在正式设计前,设计师会先搞清楚两个关键信息,相当于 “定好抗震体检参照表”: 房子所在地的 “地震风险”:比如北京、四川的地震概率和强度不同,会先确定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小震、中震、...

“二阶段设计实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可以先把它类比成 “给房子做‘三级安全防护’,分两步施工验收”。 “三水准” 是我们对抗震的 “终极目标”(要扛住哪几种地震、达到什么效果) “二阶段设计” 是实现这个目标的 “具体操作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确保目标落地)。 我们常说的 “小震、中震、大震”,就是“三水准” 的通俗说法。 它的本质是:根据地震发生的...

如何理解 “弹性反应谱法” 可以先把它拆解成 “弹性”“反应谱”“方法应用” 三个核心部分,完整的抗震设计思路: 第一步:先懂 “弹性”—— 建筑像 “弹簧”,晃完能复原。 这里的 “弹性” 和我们生活里的弹簧、橡皮筋很像。 比如你轻轻拉一根弹簧,松手后它会立刻变回原来的长度,不会留下 “永久变形”;但如果用力过猛拉断了,或者拉到超过弹性限度,松手后就再也回...

一、抗震设防分类:先给房子 “分身份”谁是 “重点保护对象” 根据房子的 “重要性”,把它分成不同类别,重要的房子要按更高标准抗震,不重要的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不能不抗)。 就像给人分 “优先保护人群”(老人、小孩)和 “普通人群”,资源会倾斜给前者。 我国主要分 4 类,核心是 “越重要,抗震要求越严”: 2.0.1 抗震设防分类 Seismic 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