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钢结构设计角焊缝 “折算应力公式”

钢结构设计规范里角焊缝的 “折算应力公式”,可以先抓住一个核心:角焊缝受力时,不同方向的应力会 “互相干扰”,折算应力就是把这些杂乱的应力 “打包” 成一个等效的总应力,用来判断焊缝会不会坏。


角焊缝(比如两块钢板成 90 度,边缘焊一条三角形的缝)受力时,很少只受一个方向的力。

可能被 “拉拽”(产生拉应力 σ);

可能被 “剪切”(产生剪应力 τ);

甚至可能被 “掰弯”(产生另一种剪应力 τf)。
 
就像你用胶水粘两个零件,胶水既被拉开、又被错开拧动,这时不能只看某一个方向的力够不够,得算 “总的破坏力”。

折算应力公式:把 “多个力” 变成 “一个总力”

规范里的折算应力公式(简化理解)大概是:

折算应力 = √(σ² + 3τ²)(σ 是正应力,τ 是剪应力)
 
为什么这么算?可以类比生活中 “多方向用力的叠加”:
 
正应力 σ(拉 / 压)和剪应力 τ(错动)对焊缝的破坏作用不同,剪应力的 “破坏力” 更 “隐蔽”,所以公式里给剪应力乘了个 3(相当于给剪应力的影响 “加重”);

开平方是为了把这些平方后的应力 “合并” 成一个单一的数值,方便和焊缝的 “承受极限”(比如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 fw)做对比。

举个例子:判断焊缝够不够结实

假设焊缝受到:
 
拉应力 σ = 100MPa;

剪应力 τ = 50MPa。
 
按公式算折算应力:√(100² + 3×50²) = √(10000 + 7500) = √17500 ≈ 132MPa。
 
如果焊缝的 “承受极限” 是 160MPa,那 132 < 160,说明够结实;如果极限是 120MPa,就不够了。


角焊缝的折算应力通常只在局部小范围(比如焊缝端部、应力集中区)达到较高值,而不是整个焊缝都处于高应力状态。

就像人拎重物时,手指根部会局部用力较大,但整个手臂的受力没那么极端,短时间局部 “超一点” 不会立刻出问题。

材料的 “塑性缓冲能力”:

钢材有一定的塑性(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会轻微变形但不马上断裂)。

角焊缝局部的高应力会通过材料的塑性变形 “分散” 一部分,不会像脆性材料那样一超应力就断裂。

相当于给了一个小小的 “安全缓冲带”。

大量试验和工程实践发现,角焊缝在局部折算应力略超过其名义强度(1.1fw)时,并不会立即破坏,反而能通过上述塑性和局部受力特点继续承载。

规范里的 “1.1 倍” 就是基于这种实践经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局部高应力情况的合理放宽。

既不盲目保守(避免材料浪费),也不冒险(1.1 倍是经过验证的安全上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钢结构设计角焊缝 “折算应力公式”

评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