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地震作用

注册结构

地震作用:顶部附加力、突出屋面的鞭梢作用效应

“地震作用下的顶部附加效应” 和 “突出屋面部分作用效应” 的区别 “主体建筑的‘额外负担’” vs “屋顶小建筑的‘自身风险’”  一、地震时建筑是 “下重上轻、下稳上晃” 把建筑想象成一根 “底部固定在地面的竹竿”: 地震时地面左右晃,竹竿底部(建筑底层)跟着地面晃,但因为竹竿有弹性,顶部(建筑顶层)会 “晃得比底部更厉害”—— 就像你握竹竿底部左右摆,...
赞 (0)阅读(42)评论(0)
注册结构

注册结构: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
5.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这里的抗侧力构件包括横墙和纵墙。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
赞 (0)阅读(29)评论(0)
注册结构

地震作用计算,顶部附加力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简单类比 —— 地震中的 “甩鞭子” 你可以把建筑物想象成一根 “鞭子”: 鞭子的 “手柄”(对应建筑的底部)直接连在地面上,地震时地面会左右 / 上下晃动,手柄会被地面 “带着晃”; 鞭子的 “杆部”(对应建筑的中间楼层)会跟着手柄晃,但因为有 “惯性”(物体想保持原来状态的特性),晃的幅度会比手柄大一点; 鞭子的 “梢部”(对应建筑的...
赞 (0)阅读(29)评论(0)
注册结构

设防烈度为6度,乙类丙类和丁类可不用计算地震作用

6 度是我国较低的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力本身很弱,对多数建筑的破坏风险极低;规范通过 “简化计算 + 强化基础抗震措施” 的方式,既保证安全,又避免过度设计浪费成本。 “不用计算地震作用”≠“不抗震”: 计算地震作用是 “算清楚地震给房子多大‘推力’”,而 “抗震” 还包括 “用构造措施(比如钢筋锚固、墙体连接)让房子扛住这个推力” 6 度时虽不算地震作...
赞 (0)阅读(32)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