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维度 | 浅层平板试验 | 深层平板试验 |
|---|---|---|
| 通俗定位 | 测 “地表往下 1-3 米内的浅层土” 承重力 | 测 “地表往下 3 米以上的深层土或岩层” 承重力 |
| 适用场景 | 1. 普通低层、多层建筑,地基埋得浅(比如基础做在地表下 1 米左右);
2. 想快速了解表层土是否能直接当地基,不用再往下挖。 |
1. 高层建筑、重型建筑(比如厂房),地基埋得深(比如桩基础底部在地下 5 米以上);
2. 表层土不好(比如有淤泥),需要用深层好土或岩层当地基时。 |
| 试验原理 | 在地表挖个小坑,放一块方形钢板(比如 1 米 ×1 米),往钢板上慢慢堆重物(比如沙袋),看土壤被压到一定程度时,能承受多大压力。 | 用钻机在地下钻个孔,把圆形钢板(比钻孔略小)放到指定深度的土层上,通过钻杆往钢板上施压,测深层土能扛住的压力。
|
| 通俗比喻 | 像 “踩在刚浇的水泥地上,看表层水泥会不会陷下去”,测的是表面材料的硬度。 | 像 “用筷子戳蛋糕,测蛋糕底层(不是表面奶油)会不会被戳穿”,测的是深层材料的硬度。 |
浅层平板试验和深层平板试验,本质都是 “给地基土壤‘施压’,测它能扛住多大重量” 的检测方法,核心区别在 “测的土壤深度不同”,一个测表层土,一个测深层土。
抓 “深浅” 和 “场景”
记 “浅层”:关键词是 “浅、近、轻”。深度浅(靠近地表),适用建筑轻(低层),试验简单(在地表操作),联想 “盖小平房,先踩踩地面结不结实”。
记 “深层”:关键词是 “深、远、重”。深度深(远离地表),适用建筑重(高层),试验复杂(要钻孔到地下),联想 “盖高楼,得钻到地下看硬土够不够支撑大楼重量”。
浅层平板试验的核心是在浅层地基土表面施加压力,通过观察沉降来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相当于给地表土壤做 “抗压体检”。
一、试验核心目的
确定地基承载力:判断浅层土(通常埋深≤3 米)能承受多大的压力,避免建筑建成后地基下沉或坍塌。
评估地基变形能力:看土壤在压力作用下会沉降多少,确保沉降量在建筑允许范围内(比如不会导致墙面开裂)。
二、试验适用场景
适用于浅层天然地基:比如低层、多层建筑的地基,基础埋深较浅(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埋在地下 1-2 米)。
适用于人工处理后的浅层地基:比如通过换土、夯实处理过的表层土,需要验证处理后的效果是否达标。
三、具体操作步骤(通俗版)
整个过程就像 “给土壤逐步加砝码,看它什么时候‘扛不住’”,分 6 个关键步骤:
准备工作:搭好试验平台先在试验点挖一个方形或圆形的试坑,坑的大小比试验用的 “承压板” 大(比如承压板边长 1 米,试坑边长要 1.5-2 米),避免周围土壤干扰。
在坑底铺一层薄砂(约 20-30 毫米),把承压板(通常是钢板)平放在砂层上,保证受力均匀。
安装加载和观测设备加载设备:在承压板上方放千斤顶,千斤顶上面堆重物(或用反力架提供反力),用来给承压板施加压力。
观测设备:在承压板周围放 3-4 个沉降观测点(比如百分表),用来测量承压板的沉降量。
分级加载:逐步给土壤 “施压”按固定的压力等级慢慢加载,比如每次加 20kPa(相当于每平方米压 2 吨重),每加一级就停下来等一段时间(通常 30 分钟到 1 小时)。
加载直到出现两种情况之一:要么地基沉降量突然变大(比如某一级加载后,沉降量是前一级的 5 倍以上),说明土壤 “扛不住” 了;要么加载到设计要求的压力,且沉降稳定。
观测沉降:记录土壤 “反应”每级加载后,按时记录沉降观测点的读数,看承压板下沉了多少。
当某一级加载后,沉降量连续 1 小时内变化不超过 0.1 毫米,就认为沉降稳定,可以加下一级压力。
卸载:让土壤 “恢复”加载到终止条件后,开始分级卸载,每卸一级也等待一段时间,记录沉降的回弹量,了解土壤的弹性恢复能力。
数据整理:得出试验结果根据 “压力 – 沉降” 数据,画出压力与沉降的关系曲线(p-s 曲线)。

从曲线上找出地基的 “特征值”:比如当沉降量达到承压板边长 1% 时对应的压力,就是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设计依据。
四、试验关键注意事项
试验前要确保试坑底的土壤不被扰动,比如不能用铁锹过度开挖,避免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结果不准。
加载时必须 “分级缓慢”,不能一下子加太大压力,否则会让土壤瞬间破坏,测不出真实的承载力。
观测沉降时要保持周围环境稳定,比如避免人员走动、振动设备靠近,防止影响观测精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浅层平板试验、深层平板试验区别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