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第24页

“屈服强度系数”,:它就像建筑构件(比如柱子、钢筋)的 “抗震耐力储备值” 屈服强度系数 = 屈服强度 ÷ 实际受力,值越大,储备越好。 屈服强度:构件的 “极限扛力值” 你可以把钢筋、柱子想象成 “有脾气的大力士” 当外力(比如地震时的推力、拉力)小时,它能硬扛且不变形(比如用手掰细钢筋,轻轻掰会弹回来) 当外力超过某个值后,它就 “服软” 了,开始出现永...
1“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可以想象成地震给地面装的 “运动记录仪” 就像用手机 APP 记录跑步时的 “速度变化图”,只不过它记的是地震时地面 “晃得有多猛、晃了多久”。 1. 两个概念 地震加速度:不是 “地震跑多快”,而是 “地面晃的时候,给上面的东西(比如房子、桌子)施加的‘冲击力强度’”。 比如你站在公交车上,车突然加速,你会往后倒 —— 这个 “让你...
1传统抗震设计是 “一刀切”“抗震性能化设计”是 “量体裁衣”。 它不再要求所有建筑都按同一标准抗震,而是根据建筑的重要性、用途、业主需求,提前明确 “地震时要达到什么安全目标”,再有针对性地设计抗震方案。 传统抗震设计有个核心逻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给所有建筑定的 “通用及格线”。 但现实中,不同建筑的 “抗震需求” 天差地别 比如医院急...

“抗震设计的时程分析法”,可以把它看作是模拟地震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算出大楼每一秒的受力、位移和变形,从而判断大楼能不能扛住地震。 和之前说的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最大的区别是: 后两者是 “简化计算”(比如底部剪力法算总力再分配,振型分解法拆成几个振型叠加) 而时程分析法是 “全过程模拟” 就像看电影(时程分析)和看海报 (底部剪力法、振...
3要通俗理解 “底部剪力法”,可以把它看作是计算大楼地震受力的简化版公式 核心是 “抓重点、省步骤”,用一个简单逻辑快速算出 “大楼底部能扛多大的地震力”,再把这个力分配给各层,适用于 “不太高、不太复杂” 的建筑(比如 10 层以下的普通住宅、办公楼) 和之前说的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相比,底部剪力法是简化版。 如果说振型分解法是 “把合唱拆成单个歌手算,...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不是直接的力(比如多少牛),而是衡量 “地震能把建筑推多晃、推多危险” 的核心参数。 为什么是 “水平”? 地震时地面会有上下(竖向)、左右前后(水平)的晃动,但对绝大多数建筑来说,水平晃动的破坏力远大于竖向 比如房子不会轻易被 “震塌”,但容易被左右晃得 “歪倒”(比如墙体开裂、柱子折断)。 所以抗震设计的核心是抵御 “水平力”,这也...

SRSS 法(地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适用条件,核心是判断 “各阶振动能不能独立算、最后简单加总”,具体适用场景如下: 一、只适用于 “乱晃的地震”,不适用于 “有节奏的晃” 地震的晃动是 “没规律的随机晃”(比如桌子被乱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方向也乱),这种晃动下,结构各阶振型“振动模式”(比如一栋楼,一阶是整栋楼上下晃,二阶是楼的下半部分往左、上半部分...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本质是一种 “算大楼在地震中晃的有多厉害、受多大力” 的工程方法,核心是把 “乱晃” 拆成 “有规律的晃”,再分别用 “现成表格”计 算,最后合起来。 两个核心概念:振型和反应谱 1. 第一步:理解 “振型”—— 结构晃的 “固有姿势” 结构(比如大楼、桥梁)振动时,不是 “瞎晃”,而是有自己固定的 “晃法”,这就是振型。 可以类比成 “...

“弹性分析法” 和 “弹塑性分析法” 的区别,核心是看 “地震中大楼被晃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前者假设大楼是 “橡皮绳”,晃完能完全回弹。 后者假设大楼是 “弹簧 + 橡皮泥”,晃狠了会变形,甚至留下永久损伤。 两者本质是对 “建筑材料受力后的状态” 做了不同假设,直接决定了抗震设计中 “算出来的建筑反应准不准、严不严”。 一、先搞懂一个关键概念:材料...

“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的基本流程,咱们可以把它类比成 “给房子做‘抗震体检’” 分两轮检查,先查 “日常健康”,再查 “极限抗压能力”,最终确保房子能扛住小震、中震、大震。 在正式设计前,设计师会先搞清楚两个关键信息,相当于 “定好抗震体检参照表”: 房子所在地的 “地震风险”:比如北京、四川的地震概率和强度不同,会先确定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小震、中震、...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