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工程设计的文章 第22页

注册结构

框架结构的 “P-Δ 效应”,弯矩放大,位移放大

框架结构的 “P-Δ 效应”(P-Δ 效应),可以从 “力” 和 “变形” 的相互影响入手一、什么是 P-Δ 效应? 简单说,就是结构在竖向力(P)和水平力(导致侧移 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额外变形和内力”。 你推一个站着的人(水平力),他会向一侧倾斜(产生侧移 Δ)。这时候,他自身的体重(竖向力 P)会因为这个倾斜,产生一个让他更不稳定的 “附加力矩”...
赞 (0)阅读(32)评论(0)
注册结构

扭矩图的正负号判别、绘制方法

3
“扭矩” 的本质 —— 它是构件(比如一根杆)受到扭转作用时,内部产生的 “抵抗扭断的力”。 扭矩图则是把杆上每个位置的扭矩大小和正负画成图,一眼看清哪里扭矩最大、哪里最小,就像给杆做一张 “扭转受力体检表”。 第一步:先明确两个基础 ——“扭矩正负” 和 “外力偶” 画扭矩图前,得先分清两个关键概念,不然后续会乱: 1. 扭矩的 “正负”:用 “右手螺旋法...
赞 (0)阅读(31)评论(0)
注册结构

钢筋合并,等效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一、什么是 “并筋”? 普通钢筋是单根用,但有时会遇到两种情况: 设计需要的钢筋 “太粗”(比如直径 50mm),但工地没有这么粗的成品钢筋; 钢筋密集的地方(比如柱子、梁的角落),单根粗钢筋塞不下,容易和其他钢筋 “打架”。 这时就会用2 根或 3 根细钢筋紧紧贴在一起,代替 1 根粗钢筋来受力 —— 这几根贴在一起的细钢筋,就叫 “并筋”(也叫 “束筋”...
赞 (0)阅读(34)评论(0)
注册结构

什么是轴压比,为什么要限制轴压比

“轴压比”,类比我们生活里的 “承重压力极限”,核心是判断柱子(或墙体)在竖向压力下会不会 “被压垮” 1.  “轴压比” 里的两个关键字:“轴” 和 “压” “轴”:指 “轴心”,这里特指柱子(或剪力墙)承受的力是 “沿着构件中心往下压” 的  就像你垂直往下压一根筷子,力的方向和筷子的中心线重合,没有偏斜(如果力偏了,就是 “偏压”,不属于轴压比的范畴)...
赞 (0)阅读(44)评论(0)
注册结构

扭转位移比,高程建筑规则性判别

1
什么是 “扭转位移比”? 想象你推一个箱子: 如果箱子是方方正正的(对称、规则),你从中间推,它会平平稳稳地向一个方向滑动(平移),不会打转; 如果箱子一边重一边轻(不对称、不规则),你推它时,它不仅会滑动,还会 “拧着转”(扭转),甚至转得比滑动还厉害。 扭转位移比,就是衡量这种 “扭转” 和 “平移” 谁更明显的指标: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
赞 (1)阅读(34)评论(0)
注册结构

为什么规则结构频率相差较大,不规则结构频率相差小

规则结构的振动频率相差大,不规则结构的频率相差小,本质上和结构 “各部分的刚度是否均匀” 有关。 可以用 “合唱” 和 “杂音” 的例子理解: 规则结构:各部分 “步调一致”,振动频率自然分开 规则结构(比如对称的长方体建筑、等截面的梁)的特点是:质量分布均匀,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也均匀,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合唱团,每个人的音高、节奏都很协调。 这种均匀性会...
赞 (0)阅读(41)评论(0)
注册结构

抗震计算中,SRSS法和CQC法区别

SRSS 法和 CQC 法都是结构工程中用于计算多个振动模态组合效应的方法 目的是解决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下,不同振动模式(类似不同 “晃动方式”)共同作用产生的总响应地震作用效应(比如位移、内力)。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对模态之间 “相关性” 的处理: 1. SRSS 法(平方和开平方):假设模态 “互不干扰” 思路:认为不同振动模态之间几乎没有 “相互影响...
赞 (0)阅读(43)评论(0)
注册结构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扭转耦联?

抗震设计中,扭转耦联是指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平动(x 向、y 向)与扭转(绕 z 轴)振动相互影响的现象,尤其对于平面不规则(如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扭转耦联效应会显著放大结构内力和变形,增加倒塌风险。 因此,需通过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措施三大维度系统考虑扭转耦联,确保结构抗震安全性。 一、扭转耦联的核心影响因素:先明确 “为何会耦联” 扭转耦...
赞 (0)阅读(31)评论(0)
注册结构

地震作用:顶部附加力、突出屋面的鞭梢作用效应

“地震作用下的顶部附加效应” 和 “突出屋面部分作用效应” 的区别 “主体建筑的‘额外负担’” vs “屋顶小建筑的‘自身风险’”  一、地震时建筑是 “下重上轻、下稳上晃” 把建筑想象成一根 “底部固定在地面的竹竿”: 地震时地面左右晃,竹竿底部(建筑底层)跟着地面晃,但因为竹竿有弹性,顶部(建筑顶层)会 “晃得比底部更厉害”—— 就像你握竹竿底部左右摆,...
赞 (0)阅读(43)评论(0)
注册结构

地震中,地基和结构动力的相互作用

抗震设计里的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 房子和它脚下的土地不是 “各晃各的”,而是像一对互相拉扯的伙伴,地震时会一起 “较劲”,彼此的晃动会相互影响、改变。 打个比方:把地基和结构想象成 “人和脚下的海绵垫” 如果你站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晃,身体(相当于 “结构”)的晃动只由自己的动作决定; 但如果站在软乎乎的海绵垫上(相当于 “地基”)晃,海绵会被你踩得变形,...
赞 (0)阅读(28)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