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的文章
2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里的次弯矩,本质是 “预应力筋的‘张拉动作’和构件的‘约束条件’闹矛盾,最后额外憋出来的弯矩” 可以理解成 “钢筋想拉着构件变形,但构件被固定住动不了,两者互相拉扯产生的额外作用力”。 次弯矩本质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里,因 “预加力作用点和构件变形后的轴线不重合”,额外产生的附加弯矩,不是预加力直接产生的主弯矩,而是 “间接衍生” 出来的力。 ...

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本质都是 “结构受力不均时的自我调节” 区别在于前者是 “宏观力的重新分配”,后者是 “微观材料内部的力调整” 一、什么是 “内力” 和 “应力”? 在讲 “重分布” 前,得先分清两个核心概念,不然容易混: 内力:是构件整体层面的 “力”,比如一根梁的弯矩、剪力,你可以理解成 “这根梁不同部位要扛的总荷载”,是宏观的、针对构件的。 应力...

塑性铰可以理解成混凝土构件快坏但没完全坏时,出现的一个‘能掰弯却不断’的‘活铰链’ 它能让构件绕着这个点转动,同时还能继续扛一部分力 🔍 塑性铰和 “普通铰链” 的区别 我们平时见的门铰链(普通铰链),只能转动,几乎不能扛力; 而塑性铰是 “特殊铰链”,有两个关键特点: 能微小转动:构件受力到一定程度,这个部位会率先出现较大变形,像铰链一样能让构件绕它转动。...
1弯矩调幅简单说就是“把构件里受力不均的弯矩重新分配一下”,让强的地方多承担点,弱的地方少扛点,最终让整个结构更安全、更经济。 弯矩调幅图 节点处,实际并非完全的刚接,节点的弯矩M1和M2会因为节点的转动损失一部分弯矩,变成βM1和βM2 🔍 先搞懂:什么是 “弯矩”? 可以把弯矩理解成 “让构件掰弯的力”。 比如一根梁,中间放个重物,梁会向下弯,这时候梁的上...

挠度计算的核心是 “变形是否影响使用”(比如楼板挠度过大导致开裂、吊顶脱落,梁挠度过大导致观感差),而两类构件的 “变形来源” 和 “抗变形能力” 完全不同,因此需要选不同的荷载组合: 不影响使用采用准永久组合,影响使用的用标准组合。 1. 钢筋混凝土构件:长期变形是 “主要矛盾”,所以用准永久组合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一大特点是:长期受荷会持续 “徐变”(荷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 “混规”)里的 “深受弯构件”,核心是先打破一个常见认知 ——不是所有梁都 “长细瘦”,有些梁 “短粗胖” 到受力方式变了,就得归为深受弯构件,按特殊规则设计。 第一步:“深受弯构件” 的核心判断标准 ——“短” 到一定程度 平时我们说的 “普通梁”(比如家里的楼板梁、阳台梁),大多是 “长梁” 跨度(梁两端支撑的距离)远大于...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预制构件是 “半成品”,叠合构件是 “预制 + 现浇的组合件” 1. 预制构件:工厂提前做好的 “混凝土半成品” 简单说就是不在工地现场浇筑,在工厂里提前做好,运到工地直接用的混凝土构件。 类比:就像你买家具,不自己找木工现场打柜子,而是从家具厂买现成的衣柜、书桌(预制构件),拉回家直接组装。 工程里常见的:预制板(比如以前盖房用的空心...

叠合构件施工有支撑和无支撑的受力不同主要体现在受力阶段和受力主体上。 有支撑的叠合构件如同有 “帮手” 分担重量,受力简单; 无支撑的叠合构件则需自己先扛住施工荷载,后续再与后浇混凝土共同受力,受力过程更复杂。 具体如下: 施工阶段受力不同: 有支撑:施工时,预制构件下方有支撑,就像人站在结实的凳子上,预制构件自身基本不承担施工荷载和叠合层混凝土自重,这些荷...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里的 “叠合构件” 和 “组合构件”“材料是不是同一种” 和 “构件是‘分层拼’还是‘不同材料凑’”。 两者本质都是 “拼接 / 组合的构件”,但拼的材料、目的、受力逻辑完全不同。 一、「叠合构件」:“同一种材料,分层叠起来的‘预制 + 现浇’构件” 可以理解成 “用同一种积木(都是混凝土),先拼个底座,再现场补上层,最后粘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