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 “混规”)里的 “预应力损失” 和 “有效预应力”,其实就是 “气球漏气” 的道理。
给构件里的钢筋 “提前使劲拉紧”(预应力),就像给自行车胎打气
一开始打进去的气是 控制预应力“初始预应力”,但总会漏掉一些(预应力损失),最后胎里剩下的能让轮胎撑住的气,就是 “有效预应力”。
混规里的 “预应力损失”:到底漏了哪些 “气”?
混规把 “漏气” 的原因分了几类,都是建筑里实际会遇到的情况:
钢筋变长了,自己 “松劲” 了(松弛损失):
就像你使劲拉一根橡皮筋,一直拉着不动,过段时间会发现它稍微变长了点,拉力变小了 —— 预应力钢筋也这样,长期保持拉紧状态,自身会慢慢松弛,力就损失了。
混凝土变干自己 “缩水” 了(收缩损失):
混凝土浇筑后会慢慢变干收缩(比如刚浇筑的柱子会稍微变细一点),这时候被它包裹的预应力钢筋会跟着 “松一点”,拉力就变小了。
混凝土受力被压 “扁” 了(徐变损失):
混凝土受力后,即使力不变,也会慢慢变形(比如柱子长期受压会慢慢变矮一点),这种缓慢变形会让钢筋跟着松弛,力就损失了。
张拉时的 “摩擦” 损耗(摩擦损失):
张拉钢筋时,钢筋穿过构件里的孔道,和孔道壁会有摩擦,就像拉绳子时绳子蹭着墙会费劲一样,实际传到钢筋末端的力会比一开始拉的力小一点,这部分差额就是损失。
锚具 “夹不住” 的小损失(锚具变形损失):
用锚具把张拉好的钢筋固定在构件上时,锚具本身会有一点点微小的变形(比如夹片稍微松动一点),导致钢筋稍微回弹,力就损失了一点点。
温差导致的 “伸缩” 损失:
比如先张拉钢筋,再浇筑混凝土,养护时温度变化可能让钢筋和混凝土的伸缩不同步,钢筋的拉力就会因此变化,产生损失。
混规里的 “有效预应力”:最后能用的 “力” 是多少?
混规里明确:有效预应力 = 张拉控制应力– 所有上述损失的总和。
这就像你给轮胎打气,一开始打了 100 单位的气,因为各种原因漏了 30 单位,最后胎里剩下的 70 单位就是有效预应力 —— 这才是真正能帮构件 “扛事” 的力。
有效预应力能让梁在承受荷载前先 “预压” 一下,这样后期加载时,梁就不容易被拉裂,这全靠剩下的 “有效预应力” 起作用。
有效预应力:算完所有损失后,剩下的力才是实际能用的,是计算构件强度、裂缝的关键依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什么是有效预应力、预应力损失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