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不是直接的力(比如多少牛),而是衡量 “地震能把建筑推多晃、推多危险” 的核心参数。
为什么是 “水平”?
地震时地面会有上下(竖向)、左右前后(水平)的晃动,但对绝大多数建筑来说,水平晃动的破坏力远大于竖向
比如房子不会轻易被 “震塌”,但容易被左右晃得 “歪倒”(比如墙体开裂、柱子折断)。
所以抗震设计的核心是抵御 “水平力”,这也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重点关注 “水平” 的原因。
为什么要 “系数”?
地震的强度(比如震级、震源深度)、建筑的 “抗晃能力”(比如高矮、轻重、刚度)都不同,没法用一个固定的 “力” 来描述所有情况。
所以用 “系数”(一个比例值)来 “搭桥”。
假设你面前有两棵树:一棵是 10 米高的小杨树,一棵是 50 米高的大柳树。
当一阵大风(相当于 “地震”)吹过时,大风的 “基础风力” 是固定的(相当于 “地震的基本强度”);
但小杨树又矮又粗(刚度大、自振周期短),风推它时,周期越小,晃得越轻、受力小;
越靠近地震的特征周期,受力越大,晃动越厉害
大柳树又高又软(刚度小、自振周期长),风推它时,它晃得厉害、受力大;
这里的 “风对树的实际推晃程度”,就相当于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它不是风的本身强度,而是 “风结合树的特性后,实际产生的影响大小”。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受两个关键因素影响
这个 “系数” 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由“地震的强度”烈度和震级和 “建筑的抗晃特性”也就是周期,共同决定的
最终会形成一个 “先增后减” 的曲线(专业叫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我们拆解成两个关键维度理解:

1. 第一因素:地震有多强?(对应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相当于 “大风的最大风速”—— 地震越强(比如 8 级地震比 6 级强),这个系数的 “基础值” 就越高,建筑承受的水平推力也越大。

比如:在地震高发区(如四川、云南),这个系数的 “起点” 会比低发区(如上海、北京)高,因为当地地震的 “基础强度” 更大。
2. 第二因素:建筑有多 “抗晃”?(对应 “建筑自振周期”T)
“自振周期” 通俗说就是:你推一下建筑,它来回晃一次需要的时间
短周期建筑(矮、刚硬):比如 1-3 层的平房、砖混楼,周期短(约 0.2-0.5 秒)。
地震时,这类建筑 “跟不上” 地面的快速晃动,系数会随着周期变长而增大(周期变长,越来越靠近地震特征周期);
长周期建筑(高、柔软):比如 10 层以上的高楼、钢结构楼,周期长(约 1-3 秒)。
地震时,这类建筑 “晃得比地面慢”,当周期超过某个值后,系数会随着周期变长而减小(周期变长,越来越远离地震动特征周期,不会发生共振);
中间有个 “峰值点”:当建筑周期刚好和地震的 “主要晃动周期”(比如地震波的周期)一致时,系数达到最大 —— 这就是 “共振”,此时建筑晃得最厉害,最容易破坏。
周期越靠近地震的特征周期,收到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就越大,从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出。

比如:设计一栋 10 层的楼时,先查当地的地震强度,再算楼的自振周期,然后从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上找到对应的数值,最后用这个系数算出楼需要承受的水平地震力,再据此设计柱子、墙体的强度(比如用更粗的钢筋、更厚的混凝土),确保地震时楼不会被推倒。
简单说: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 地震强度 × 建筑抗晃特性(自振周期),最终决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