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的时程分析法”,可以把它看作是模拟地震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算出大楼每一秒的受力、位移和变形,从而判断大楼能不能扛住地震。
和之前说的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最大的区别是:
后两者是 “简化计算”(比如底部剪力法算总力再分配,振型分解法拆成几个振型叠加)
而时程分析法是 “全过程模拟”
就像看电影(时程分析)和看海报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的区别,前者能看到每一个细节,后者只能抓重点。
1. 核心思路:“重现地震过程,跟踪大楼反应”
地震不是一瞬间的力,而是 “持续几秒到几十秒的摇晃”(比如汶川地震主震持续约 2 分钟)
这个摇晃过程中,地面的运动速度、加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时程分析法的本质,就是把这个 “变化的地震”“输送” 给电脑里的大楼模型,然后跟踪记录大楼每一秒的 “反应”(比如某一层的位移、某根柱子的受力)。
可以类比成 “给汽车做碰撞测试”:
不是只算 “碰撞瞬间的总力”(简化方法),而是让汽车以真实速度撞向障碍物,同时用高速摄像机和传感器记录 “碰撞前 1 秒→碰撞中 0.5 秒→碰撞后 1 秒” 的全过程 —— 比如车头变形量、安全带拉力、假人受力,从而全面判断汽车的安全性。
时程分析法就是给大楼做 “地震碰撞测试”,只不过 “碰撞物” 是地震波,“测试对象” 是大楼,“记录内容” 是大楼的受力和变形。
2. 关键步骤:怎么 “模拟地震”?
时程分析法的操作逻辑很清晰,核心是 3 步,就像 “搭舞台→演剧本→看结果”:
第一步:选 “地震波”—— 确定 “用哪次地震的波”
地震的 “摇晃强度” 和 “摇晃方式” 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地震是上下晃为主,有的是左右晃为主),所以首先要选 “合适的地震波” 。
工程上不会随便选,通常从两个渠道找:
真实地震记录:比如用历史上发生过的强震记录(如唐山地震、日本 311 地震的地面运动数据),这些是 “真实发生过的剧本”;
人工合成地震波:如果没有合适的真实记录,就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 “地震风险”(比如烈度、断层距离),用公式合成一个 “符合当地情况的地震波”。
不管选哪种,都要保证 “所选地震波” 和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匹配(比如 8 度区的建筑,不能用 6 度区的地震波来测,否则测不出真实抗灾能力)。
第二步:搭建 “大楼模型”—— 让电脑认识 “要测的楼”
在电脑里把大楼 “数字化”:比如用软件画出每一层的楼板、每一根柱子和梁,输入它们的 “材料参数”(比如混凝土强度、钢筋型号)和 “几何参数”(比如柱子的截面尺寸、梁的长度)—— 相当于给电脑一个 “精准的大楼模型”,电脑能知道 “哪根柱子硬、哪根梁软”。
- 这个模型比简化方法里的 “总重量模型” 精细得多
- 简化方法可能把大楼当成 “一个整体的杆子”
- 而时程分析法的模型能精确到 “某一根柱子在地震中会不会被拉断”。
第三步:“演电影”+“记数据”—— 模拟全过程并记录
把选好的 “地震波”输入到 “大楼电脑模型”,电脑就会开始 “模拟地震开始”:
从地震开始第 0 秒起,每 0.01 秒(甚至更短)算一次
地面晃一下,大楼跟着晃,电脑会算出 “此时大楼的顶部位移是多少
3 层的柱子受力是多少
5 层的梁有没有超过承受极限
整个过程持续到地震结束(比如 30 秒),电脑会输出一堆 “时程曲线”
比如 “楼层位移 – 时间曲线”(能看到大楼顶部每一秒晃了多远)
“柱子剪力 – 时间曲线”(能看到柱子每一秒扛了多大的力)
最后工程师看这些曲线:如果所有时间点的 “位移没超限制、受力没超材料强度”,说明大楼能扛住这次地震;
如果某秒柱子受力超了,就需要修改设计(比如把柱子加粗、加更多钢筋)。
3. 适用场景:什么时候必须用?
时程分析法虽然精确,但计算量大(要算几万甚至几十万次数据),不是所有建筑都需要用
它是 “重点建筑的‘附加考题’”,通常在以下情况必须用:
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 100 米的写字楼、酒店(这类建筑晃得更复杂,简化方法算不准);
不规则建筑:比如某一层突然 “收进”(像小蛮腰那样)、或者建筑形状是 L 型、T 型(受力不均匀,简化方法容易漏算风险);
重要建筑:比如医院、学校、核电站(这些建筑地震时不能倒,需要最高精度的验证)。
而普通的 10 层住宅、多层办公楼,用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法就够了 —— 没必要 “杀鸡用牛刀”。
4. 总结
给大楼在电脑里 “播放一次完整的地震视频”,记录大楼每一秒的 “晃动幅度” 和 “受力大小”,像体检一样全面检查每一秒大楼的抗震能力,专门用于 “高、奇、重要” 的建筑,是抗震设计里的 “精准检测工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