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耦联

“水平地震作用里的扭转耦联”

“建筑地震时不只是‘平着晃’,还会‘歪着转’


第一步:地震时建筑不只是 “左右晃”,还会 “拧着转”

我们通常以为地震时建筑只会 “水平平移”(比如左右晃、前后晃),但实际中,建筑几乎都会额外加一个 “扭转” 动作 

就像你双手抓住一个盒子的两边,往不同方向拧它,盒子会绕着中间的轴 “转着晃”,这个 “转着晃” 的动作,就是扭转。

“扭转耦联” 里的 “耦联”可以理解成 “绑定”震的水平力(让建筑平移的力)和扭转力(让建筑转的力)“绑定” 在一起,互相影响、同时作用在建筑上,就叫 “扭转耦联”。

简单说:建筑不是 “单纯平移”,而是 “一边平移、一边拧转”,这两种晃动 “绑在一起”,就是扭转耦联要考虑的情况。


第二步:为什么会产生 “扭转”?核心是 “建筑‘两边不一样重 / 不一样结实’”

建筑不会平白无故扭转,根源在于它的 “质量分布” 或 “刚度分布” 不均匀 —— 可以类比成 “你手里拿一根不均匀的棍子晃”:

如果你拿一根 “粗细均匀、重量对称” 的棍子(比如标准的竹竿),水平晃它时,棍子只会平移,不会转;

如果棍子一边粗、一边细,你再晃它时,粗的那端因为重、惯性大,晃得快;细的那端轻、惯性小,晃得慢 —— 两端晃的速度不一样,棍子就会 “拧着转”。

建筑也是同理:

一栋楼里,某一侧全是厚重的承重墙(刚度大),另一侧全是轻薄的玻璃幕墙(刚度小)

地震时,刚度大的一侧 “抗晃能力强”,晃得幅度小;

刚度小的一侧 “抗晃能力弱”,晃得幅度大,两端晃幅不一样,建筑就会拧转;

一栋楼某一侧有大型设备机房(质量重),另一侧是空旷办公室(质量轻)

地震时,重的一侧惯性大,不容易被晃动;轻的一侧惯性小,容易被晃动,两端 “晃的快慢不一样”,也会让建筑拧转。

一句话:建筑 “两边不一样重、不一样结实”,地震时两端晃得 “不一样”,就会产生扭转,进而和水平平移 “绑在一起” 形成耦联。


第三步:为什么必须考虑 “扭转耦联”?因为 “扭转比平移更危险”

水平平移时,建筑的受力相对均匀(比如各层柱子受力差不多);但一旦加上扭转,危险会翻倍,原因有两个:

建筑 “边角” 受力会被放大:就像你拧盒子时,盒子的四个角会被 “扯得最厉害”—— 建筑扭转时,离 “扭转中心” 最远的部位(比如建筑的角部、边缘柱子)会承受额外的 “拉扯力”,这些部位容易被拉裂、折断;

容易引发 “连锁破坏”:扭转会让建筑的受力变得 “不规律”

比如原本只受水平力的柱子,现在又多了一个 “拧转的力”,可能超过柱子的承受极限,先从薄弱部位(比如角柱)开始破坏,进而连累整个建筑。


举例:如果设计时只算水平平移、忽略扭转耦联,就像 “只给平移的力配了防护,但没给扭转的力配”

实际地震时,建筑因扭转产生的额外力会让结构 “超纲”,原本以为够结实的部位,可能瞬间被拧坏。

第四步:怎么 “考虑” 扭转耦联?通俗说就是 “先找‘扭转中心’,再算‘额外转动力’”

工程师在设计时,不会凭空猜扭转力,而是有明确的思路,通俗理解就是两步:

先找建筑的 “扭转中心”:就像拧盒子时,盒子会绕着一个 “中心点” 转(比如盒子的几何中心),建筑也有一个 “扭转中心”(专业叫 “刚度中心”,可以理解成建筑 “抗扭能力的平衡点”)。先算出这个中心在哪里,知道建筑会绕哪个轴转;

再算 “扭转带来的额外力”:根据建筑 “质量 / 刚度不均匀的程度”,算出地震时会产生多大的 “扭转力矩”(就是 “拧转的力”),然后把这个 “扭转力” 和原本的 “水平力” 加在一起按 “一边平移、一边扭转” 的受力状态,去设计柱子、梁的强度 —— 比如给离扭转中心远的角柱 “加厚加粗”,让它能扛住额外的扭转力。


水平地震作用中的扭转耦联,就是地震时建筑 “一边水平晃、一边拧着转”,且这两种晃动互相绑定、共同发力。

之所以要考虑它,是因为建筑 “两边不一样重 / 结实” 会导致扭转,而扭转比单纯平移更危险。

设计时要先找到扭转中心,再针对性加固薄弱部位,避免建筑被 “拧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耦联

评论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