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震设防分类:先给房子 “分身份”谁是 “重点保护对象”
根据房子的 “重要性”,把它分成不同类别,重要的房子要按更高标准抗震,不重要的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不能不抗)。
就像给人分 “优先保护人群”(老人、小孩)和 “普通人群”,资源会倾斜给前者。
我国主要分 4 类,核心是 “越重要,抗震要求越严”:
2.0.1 抗震设防分类 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
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 分类 | 理解(哪些房子) | 核心原则 |
|---|---|---|
| 甲类 | “生命线” 房子:医院(尤其是急诊、ICU)、消防指挥中心、核电站、重要军事设施、城市供水 / 供电 / 通信枢纽 | 地震时必须 “扛住”,不仅不能倒,还要能继续用(比如医院要能救伤员) |
| 乙类 | “关键民生” 房子:普通医院、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博物馆、体育馆(地震时可能当避难所)、火车站、政府办公楼 | 比普通房子 “多一层防护”,地震时尽量不塌、少损坏,方便后续修复 |
| 丙类 | “普通百姓” 房子:小区住宅、商场、普通办公楼、工厂厂房 | 满足 “基本安全”:小地震不坏、中地震可修、大地震不塌(保命优先) |
| 丁类 | “可牺牲” 房子:临时棚屋、仓库(不存贵重 / 危险物品)、废弃厂房 | 最低要求:地震时不塌(避免砸伤人),坏了也不影响大局 |
二、抗震设防烈度:再明确 “敌人强度”房子要扛住多大的地震?
某个地区 “大概率会遇到的地震强度”,是给房子定抗震目标的 “基准线”。
就像给不同城市定 “防洪标准”(比如北京按 “100 年一遇的洪水” 设防,小城市按 “50 年一遇”),地震也按 “多少年一遇的强度” 来定。
2.0.2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类似50年基准期的标准值)
如北京设防烈度是 8 度,上海是 7 度 —— 不是说北京一定比上海地震多,而是北京若发生地震,可能遇到的强度更高,房子要按 “扛 8 度地震” 来建。
国家会根据一个地区过去几百年的地震记录、地下断层情况,画出 “抗震设防烈度区划图”,比如四川大部分地区是 7-9 度(地震活跃,强度高),浙江大部分是 6-7 度(相对稳定),直接查表就可以知道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烈度”≠“震级”
震级是 “地震本身的能量大小”(比如汶川地震是 8.0 级,是地震能量的描述);
烈度是 “地震在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汶川地震时,震中汶川烈度是 11 度,成都市区是 7 度 —— 同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破坏越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会有多个烈度。
设防烈度关注的是 “当地地面会承受的破坏程度”,而不是 “地震本身有多大”。
三、抗震设防标准:最后定 “防护方案”,房子要怎么建才达标?
针对不同 “设防分类” 的房子,在对应 “设防烈度” 下,明确具体的抗震要求(比如用多粗的钢筋、多厚的墙体、选什么材料)。
就像给不同身份的人定防护方案:给甲类(医院)配 “防弹衣 + 急救包”,给丙类(普通住宅)配 “安全帽 + 防滑鞋”。
2.0.3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我国有个核心原则叫 “三水准设防”,所有房子的抗震设防标准都围绕这个来,不同分类房子执行力度不同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
遇到 “比设防烈度小的地震”(比如当地设防烈度 8 度,遇到 6 度小震),房子一点事没有,不用修,正常住。所有房子都必须满足,这是 “底线要求”。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
遇到 “和设防烈度一样的地震”(比如当地设防烈度 8 度,刚好遇到 8 度中震),房子可能有点裂缝、墙皮脱落,但主体结构(柱子、大梁)没坏,花点钱修修还能住。
乙类、甲类房子要严格满足(比如学校、医院修完要尽快恢复使用),丙类房子也要满足,丁类房子可适当放宽。
第三水准:大震不倒
遇到 “比设防烈度大的地震”(比如当地设防烈度 8 度,遇到 10 度大震),房子就算严重损坏(比如墙塌了、楼板裂了),但主体结构不能塌 —— 只要不塌,里面的人就有时间逃生,这是 “保命的最高要求”。
所有房子都必须满足,尤其是甲类、乙类房子,哪怕坏得严重,也绝对不能塌。
三者的关系 ——“先分人、再定敌、最后出方案”
第一步:看房子是 “甲类 / 乙类 / 丙类 / 丁类”(定重要性);
第二步:查房子所在地区的 “设防烈度”(定要扛的地震强度);
第三步:按 “分类 + 烈度”,套用 “三水准设防” 定具体抗震要求(定怎么建)。
比如:成都某小学(乙类房子),成都设防烈度 7 度 → 要满足 “小震(5 度)不坏、中震(7 度)可修、大震(9 度)不倒”,且比普通住宅(丙类)的材料、施工标准更严;
比如:上海某小区(丙类房子),上海设防烈度 7 度 → 同样满足 “三水准”,但材料、钢筋粗细可以比小学稍低,只要达标即可。
本质上,这一套体系是为了 “把钱花在刀刃上”—— 用有限的资源优先保障重要房子的安全,同时让普通房子也能满足 “保命 + 基本居住” 的需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注册考试:抗震设防的基本概念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