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钢结构计算长度 “无节点板取 l,有节点板取 0.9l”

钢结构计算长度 “无节点板取 l,有节点板取 0.9l” 的核心逻辑

节点板能 “帮构件‘站得更稳’”,相当于给构件加了个 “隐形支撑”,所以计算长度可以打 9 折(0.9l);

没有节点板时,构件 “孤军奋战”,稳定性差,计算长度就得按实际长度 l 算。


“计算长度” 是啥?—— 衡量构件 “有多容易晃” 的指标

计算长度(用 l₀表示)不是构件的实际长度(比如一根杆长 3 米,实际长度 l=3m),而是反映构件 “在压力作用下,有多容易发生弯曲失稳” 的 “等效长度”。

计算长度越短,构件越不容易晃(稳定);

越长,越容易弯(失稳)。

10 米长的竹竿(计算长度长)一碰就弯,3 米长的(计算长度短)很稳 —— 计算长度直接影响构件的稳定承载力。

关键:节点板为啥能让计算长度变短?

节点板(连接构件的钢板,比如桁架中连接腹杆和弦杆的钢板)就像 “构件之间的加固器”,能增强构件的稳定性,具体有 3 个作用:

1. 节点板能 “限制构件两端的晃动”

没有节点板时,构件(比如桁架的腹杆)两端直接焊在其他构件上,连接点比较 “脆”—— 受压时,两端容易轻微转动、晃动(就像两根筷子直接绑在一起,用力压会晃)。 

有节点板时,构件两端通过节点板连接,节点板本身有一定刚度,能 “拽住” 构件两端,不让它们随便转动(就像筷子通过一块硬纸板连接,晃动会小很多)。 

两端越不容易晃,构件的 “实际受力长度” 就越短,计算长度自然可以取短点(0.9l)。

2. 节点板让 “力的传递更均匀”

没有节点板时,构件之间的连接点面积小,力集中在一个小点上,受压时构件容易因为 “受力偏” 而提前弯(就像推竹竿时,力没推在中心,更容易弯)。 

有节点板时,力先传到节点板,再分散到其他构件,受力更均匀(就像推竹竿时,用一块板子顶着竹竿底部推,更稳)。

受力越均匀,构件越不容易失稳,等效的计算长度就可以缩短。

3. 节点板自身的 “刚度帮忙扛了一部分力”

节点板本身是一块钢板,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受压时能像 “小支架” 一样,帮构件承担一点侧向力(防止构件往两边弯)。 

相当于给构件加了个 “隐形的中间支撑”,原本长 l 的构件,有了支撑后,等效长度就变短了(0.9l 是规范根据大量试验得出的经验值)


规范(GB50017)的这条规定,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通过大量试验发现:
 
节点板能 “约束构件、分散力、当小支撑”,让构件更稳定,所以计算长度打 9 折(0.9l);

无节点板时,构件稳定性差,计算长度按实际长度 l 算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钢结构计算长度 “无节点板取 l,有节点板取 0.9l”

评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