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钢结构设计中的换算长细比

换算长细比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钢结构设计中,当实际构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直接用常规的长细比来准确衡量其稳定性时,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换算出来的一个等效的长细比。
 
长细比是构件计算长度与构件截面回转半径的比值,它反映了构件的细长程度,长细比越大,构件越容易失稳。

而换算长细比则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长细比的一种修正。
 
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以下情况需要用到换算长细比: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  绕虚轴弯曲屈曲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格构式构件由多个分肢通过缀材(缀条或缀板)连接而成,绕虚轴弯曲屈曲时,剪切变形的影响不能忽略。

为了能像实腹式构件那样用简单的欧拉临界公式来计算其整体稳定性,就需要根据临界力相等的原则,将格构式构件换算为实腹式构件,此时所对应的长细比就是换算长细比。

单轴对称实腹式截面轴心压杆 弯扭屈曲稳定性计算:

对于单轴对称的实腹式截面轴心压杆,绕对称轴弯曲时可能会伴随扭转,这种弯扭屈曲的情况比单纯的弯曲屈曲要复杂。

为了便于计算其稳定性,也需要将弯扭与扭转失稳换算为弯曲失稳计算,从而引入换算长细比。


轴心受压构件为啥会扭转?

轴心受压构件扭转,本质是 “受力没对准中心” 或 “截面本身不对称”,导致压力变成了 “压 + 扭” 的组合力,最终引发扭转失稳—— 规范里重点关注这种情况,是因为扭转会让构件比单纯受压更容易坏。

“轴心受压”,理想状态是:压力正好作用在构件截面的形心 + 剪心(两者重合时叫 “双心合一”),而且构件是绝对笔直、截面完全对称的(比如标准 H 型钢、圆形截面)。

这种情况下,压力只会让构件均匀受压,就像你双手正对中心压一根笔直的筷子,筷子只会缩短,不会扭

 这是规范里 “理想轴心压杆” 的假设,实际工程中几乎遇不到。

实际工程中:3 个常见原因让构件 “越压越扭”

1. 最常见:压力 “没对准中心”(偏心受压伪装成轴心受压)

安装误差:柱子本来该竖直,结果装歪了(轻微倾斜),压力作用线就偏离了形心;

节点偏差:梁的荷载本来该传到柱的形心,结果焊缝 / 螺栓位置偏了,压力 “歪着压” 在柱子上;

荷载偏心:设备重量、楼面荷载没正好作用在构件中心,相当于 “压 + 推偏” 一起作用。

规范里明确要求:就算设计成 “轴心受压构件”,也要考虑施工、荷载带来的 “偶然偏心”,因为偏心必然导致扭转。

2. 截面 “天生不对称”(单轴对称截面的 “先天缺陷”)

有些构件的截面不是 “双对称” 的(比如单角钢、T 型钢、槽形截面),这类截面的形心和剪心不重合(之前讲过:剪心是剪力平衡点,形心是重力平衡点)。

哪怕压力精准对准了形心,因为形心和剪心错开,压力会产生一个 “扭矩”(相当于绕着剪心转的力),让构件一边压一边扭。

比如单角钢柱:压力对准形心后,因为剪心在角钢外侧,压力会拽着角钢绕剪心转,越压扭得越厉害

 这就是规范里重点提的 “单轴对称截面轴心压杆的弯扭失稳”(弯和扭一起发生)。

3. 构件 “先天不完美”(初始缺陷引发扭转)

就算压力对准了中心、截面也对称,构件本身的小缺陷也会诱发扭转:

初始弯曲:构件出厂时不是绝对笔直,有一点点弯;受压时,弯曲会让压力产生偏心,进而引发扭转;

截面微小不对称:比如 H 型钢的翼缘厚度一边厚一边薄(制造误差),相当于截面自带 “偏心”,压力作用下会失衡扭转。

单纯受压的构件,破坏是 “整体压弯失稳”(比如柱子弯成弓形);

但带扭转的构件,是 “弯 + 扭” 一起失稳,相当于 “双重打击”:

比如一根单角钢柱,单纯受压可能能扛 10 吨力,一旦发生扭转,可能 5 吨力就扭着断了

规范(GB50017)里对单轴对称截面、可能存在偏心的轴心压杆,要求用 “换算长细比” 验算弯扭失稳,就是为了防止这种 “提前失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钢结构设计中的换算长细比

评论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