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剪力墙不宜过长”
剪力墙的核心作用是 “抗侧力”(比如地震时水平方向的推力、大风对楼的压力)。
如果墙太长,就会变成 “矮胖墙”—— 它的 “抗剪能力”(抵抗被 “剪断” 的能力)会下降,而且受力不均匀:
地震时墙的中间和两端受力差很多,很容易在某个薄弱点突然开裂、断裂,反而起不到 “抗灾” 作用。
就像一根 10 米长的短木棍(矮胖),一掰就断;而 1 米长的长木棍(瘦高),反而要用力弯才会断。
剪力墙 “太长” 就像那根 “长木棍”,抗风险能力差。
2. “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大于5)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
连梁是剪力墙之间的 “横梁”(比如两个剪力墙之间,在窗户或门洞上方的那根混凝土梁),它的作用是 “连接墙段 + 帮忙受力”。
“跨高比较大”:“跨” 是连梁的长度(比如两个墙段之间的距离),“高” 是连梁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尺寸)。
“跨高比大” 就是说连梁要 “扁而长”(比如连梁长 3 米、高 0.5 米,跨高比 = 6,算大;
如果长 1 米、高 0.5 米,跨高比 = 2,算小。
为什么要 “跨高比大”?
因为 “扁而长” 的连梁更有 “韧性”—— 地震时它会先轻微弯曲变形,像 “缓冲垫” 一样吸收能量,而不是硬抗导致自己或墙段断裂;
如果连梁 “短而粗”(跨高比小),就会像 “硬骨头” 一样,要么自己先断,要么把相连的墙段 “顶裂”。
“分成长度较均匀的墙段”:比如 18 米的长墙,别分成 10 米 + 8 米(不均匀),最好分成 6 米 + 6 米 + 6 米(均匀)。
因为均匀的墙段受力更均衡,不会出现 “某一段墙受力过载先坏” 的情况。
3. “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 3”(核心是 “墙要瘦高”)
“墙段高度”:指这段墙从下到上的高度(比如从 1 楼楼板到 2 楼楼板的高度,假设 3 米);“墙段长度”:指这段墙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如 2 米)。
“高长比≥3”:就是要求墙段 “高度至少是长度的 3 倍”。
比如墙段高度 3 米,那长度最多 1 米(3÷1=3);
如果墙段高度 6 米,那长度最多 2 米(6÷2=3)。
为什么?
高长比≥3 的墙是 “瘦高墙”,地震时会像 “竹竿” 一样 “弯曲变形”(这种变形是可控的,楼不会倒);
如果高长比<3(比如高度 3 米、长度 2 米,高长比 = 1.5),墙就成了 “矮胖墙”,地震时会直接被 “剪断”(这种破坏是突然的,很危险)。
4. “墙段长度不宜大于 8m”(给 “瘦高墙” 加个 “长度上限”)
即使墙段高度足够高(比如高度 9 米,按高长比 3 算,长度可到 3 米),也规定 “长度最多 8 米”。
为什么?
哪怕高长比够了(比如高度 24 米、长度 8 米,高长比 = 3),但如果墙段太长(超过 8 米),墙的 “整体刚度” 会太大 —— 地震时它会 “硬抗” 所有力,不仅自己容易开裂,还会把力传递给楼板、柱子,导致其他构件被 “带坏”。
8 米是工程师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的 “安全上限”,超过这个长度,墙的受力会变得复杂且不可控。
通过 “用‘扁长连梁’把长墙分成‘均匀、瘦高(高长比≥3)、长度≤8 米’的短墙段”,让剪力墙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既能扛住力,又能通过 “连梁弯曲、墙段轻微变形” 来吸收能量,避免突然断裂,最终保证大楼的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剪力墙各墙段高长比不宜小于3,长不宜大于8m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