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白改黑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原因分析

“白改黑”(水泥路面改沥青路面)后出现车辙,本质就是沥青路面被车辆反复碾压后,像 “被踩软的橡皮泥” 一样留下了永久性凹槽。

1. 最常见:沥青 “太软了”,扛不住高温和重压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就像夏天的巧克力放车里会化、会变形,沥青路面也怕 “热 + 重” 的组合:

首先是 “沥青本身不够结实”:如果用的沥青标号110太 “软”(比如夏天该用抗高温的硬沥青,结果用了适合低温的软沥青),或者沥青里的 “油” 加太多(为了施工好铺,但油多了路面就像 “泡在油里的海绵”,没韧性),高温天太阳一晒,路面就会变软。

再遇上 “重车反复压”:比如货车、渣土车这类重车,车轮对路面的压力特别大(相当于一个人穿着高跟鞋踩软沙发),软掉的沥青被反复挤压,就会往车轮两侧 “挤出去”,中间留下凹槽 —— 这就是车辙。

举例:夏天中午的沥青路,用脚踩能感觉到轻微黏脚,这时候重车来回跑几趟,路面很快就会有压痕,时间一长压痕变深,车辙就成型了。

2. 地基没打好:“下面的水泥板没处理好”,路面 “无根”

“白改黑” 不是直接在水泥板上铺沥青就行,得先处理下面的 “老地基”(原水泥路面),如果地基没处理好,上面的沥青层就像 “盖在松动砖头上的毯子”,一压就塌:

比如水泥板有裂缝、空鼓:原水泥路面本身有裂缝(下雨会渗水进去),或者水泥板和下面的土基没粘牢(空鼓),铺了沥青后,重车一压,下面的水泥板会轻微 “翘动” 或下沉,上面的沥青层跟着被 “扯出” 凹槽。

或者水泥板之间的缝没填好:水泥路面是一块一块拼的,缝隙如果没用结实的材料填满,沥青铺上去后,重车压在缝隙上方,沥青会往缝隙里 “陷”,时间长了也会形成车辙。

3. 施工没做好:“铺的时候没铺好”,路面本身就 “不结实”

就算材料和地基都没问题,施工环节偷工减料或操作不当,也会让路面 “先天不足”:

沥青铺得太 “薄” 或太 “松”:比如规定铺 10 厘米厚,结果只铺了 8 厘米;或者铺的时候没压实(像被子没叠紧,里面有空隙),车辆一压,沥青里的空隙被挤扁,路面就会整体下沉,形成车辙。

铺的时候 “温度没控制好”:沥青要在高温下(150℃以上)铺才会粘得牢,如果运到现场时温度降太低(比如冬天没保温),沥青没粘成整体,就像 “散沙堆的路”,一压就散,留下车辙。

4. 用得太 “狠”:车太多、太重,超过路面 “承受力”

就像一张桌子,天天放超重的东西,时间长了桌面会变形 —— 路面也有 “承受极限”:

车流量太大:比如城市主干道、收费站附近,车辆一辆接一辆碾,沥青路面没时间 “恢复弹性”(沥青有轻微弹性,少量车压后能回弹),反复挤压就会留下永久车辙。

超重车太多:很多货车为了多拉货,会超载(比如限重 30 吨,实际拉 50 吨),车轮对路面的压力直接翻倍,就算路面材料合格,长期被 “超重压”,也会像 “弹簧被压断” 一样,无法回弹,形成深车辙。

车辙就是沥青路面 “又软又没撑住,还被反复重压” 的结果 

要么是材料软、施工差,要么是地基松、车太狠,本质和 “软泥巴路被踩出坑” 逻辑一样,只是场景换成了公路。

5. 高温地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沥青,沥青路面

高温地区选沥青和沥青路面,核心逻辑是 “抗软化、抗碾压、扛住暴晒”,就像给路面选 “耐高温的铠甲”:

一、先选对 “耐高温的沥青”:重点看 “标号” 和 “改性”

高温地区的沥青,关键要满足 “夏天晒不软、重车压不垮”,核心看两个指标:沥青标号和是否改性。

1. 首选 “高标号硬沥青”:别用 “软沥青”

沥青的 “标号” 就像鞋子的 “硬度”,标号越高,沥青越 “硬”,抗高温能力越强(注意:沥青标号和 “强度” 正相关—— 标号高 = 更软)。

高温地区(比如南方夏天常超 35℃、路面温度能到 60℃以上),要选70 号或 50 号沥青(常见标号里,50 号比 70 号更硬);

绝对不能用 “软沥青”(比如 90 号、110 号):这类沥青适合北方低温地区(怕冬天冻裂),在高温地区就像 “夏天的黄油”,一晒就化,重车一压就粘车轮、出辙印。

  • 广东、海南的高速公路,基本都用 70 号沥青;
  • 如果是重庆、武汉这种 “火炉城市” 的主干道(路面温度常超 70℃),会选更硬的 50 号沥青,就是为了扛住高温。

2. 必须加 “改性剂”:给沥青 “加筋骨”

普通沥青抗高温能力有限,高温地区一定要用 “改性沥青”

相当于给沥青里加 “钢筋”,让它更结实、更扛晒。

常见的改性剂有两种,对应不同需求:

SBS 改性沥青(最常用):往沥青里加 “橡胶颗粒” 一样的物质,让沥青又硬又有弹性 —— 夏天晒不软,重车压下去能回弹,不容易留下永久车辙,就像 “给路面穿了弹性铠甲”,适合车流量大、重车多的主干道;

PE/PP 改性沥青(性价比高):往沥青里加 “塑料颗粒” 一样的物质,主要提升沥青的 “硬度”,抗高温变形能力强,但弹性稍差,适合车流量中等、以小车为主的次干道。

简单说:高温地区选改性沥青,就像买鞋选 “加了防滑耐磨鞋底” 的,比普通鞋底扛造。

二、再选对 “耐高温的路面结构”:重点在 “层厚” 和 “材料搭配”

光有好沥青不够,路面结构得像 “多层三明治”,每层都要扛住高温,核心是 “上层抗磨、中层抗车辙、基层撑住劲”。

1. 上层(表面层):选 “粗骨料多的沥青”,别打滑、别磨坏

高温天路面容易粘车轮,上层得 “粗糙、耐磨”,就像给路面铺 “防滑地砖”:

材料选 “AC-13C 或 SMA-13”:这两种都是 “粗石子多、细沙子少” 的沥青混合料 —— 粗石子能让路面表面有缝隙,下雨不积水、开车不打滑;同时粗石子互相卡住,高温下不容易被压变形,就像 “用大石头拼的路,比小沙子堆的路结实”。

尤其推荐 “SMA-13(沥青玛蹄脂碎石)”里面加了 “纤维”(类似头发丝的物质),能把沥青和石子粘得更牢,高温下不流油、不脱皮,是高温地区高速路、主干道的 “首选上层材料”。

2. 中层(中面层):选 “抗车辙的沥青”,挡住重车压力

中层是 “承上启下” 的关键,要扛住重车的反复碾压,不形成车辙,就像给路面加 “中间支撑板”:

材料选 “AC-20C 或 ATB-25”:这两种是 “中石子多、沥青粘度高” 的混合料

石子比上层粗一点,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沥青粘度高(像浓胶水),能把石子粘得更紧,高温下不会被重车 “挤散”,避免车辙从中间开始形成。

3. 基层:选 “硬邦邦的材料”,别让路面 “塌下去”

基层是路面的 “地基”,高温下如果基层软了,上面的沥青层再结实也会塌,就像 “盖房子先打牢地基”:

别用 “软土基层”:高温地区基层要选 “水泥稳定碎石” 或 “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这两种都是 “石子加水泥 / 石灰,搅和后压实” 的材料,硬得像水泥板,高温下不变形、不下沉,能稳稳撑住上面的沥青层。

基层厚度要够:比如主干道的基层至少要铺 30 厘米厚,比普通地区厚 5-10 厘米,就像 “地基打得越厚,房子越稳”。

三、额外注意:这 3 个细节别忽略,让路面更扛高温

压实要 “狠”:铺沥青时,压路机要多压几遍(至少压 3-4 遍),把沥青混合料里的空隙压小 

空隙小了,高温下沥青不容易 “流动”,也不容易进水(水渗进去后,高温会让水变成蒸汽,把路面顶起脱皮);

别在中午铺沥青:高温地区铺沥青要避开正午(比如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 如果中午铺,沥青刚运到现场就被晒得太软,压路机一压就 “推成疙瘩”,铺不平整,后期容易出问题;

定期 “保养”:铺好后 1-2 年,给路面刷一层 “沥青稀浆封层(类似给路面涂 “防晒霜”)

能挡住太阳直射,减少沥青老化,还能防止雨水渗进去,延长路面寿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白改黑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原因分析

评论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