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地震时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原因

理解 “地震时饱和砂土及粉土液化”,核心是抓住它的本质。

地震时,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地震作用导致孔隙水受土颗粒挤压,压力过高,将土颗粒浮起,呈悬浮状失去承载力。

“地震摇晃让地下饱和的沙土 / 粉土‘失去承载力’,从‘固体’变成‘稀泥’的过程”,可以类比成 “地震把地下的‘沙土粥’晃‘稀’了,原本能扛住建筑的‘土’,突然变成扛不住的‘泥浆’,导致建筑沉陷、倾斜甚至倒塌”。


一、什么是 “饱和砂土 / 粉土”

要发生液化,首先得满足两个 “基础条件”,缺一不可:

饱和:土的孔隙里 “全是水”,没有空气(比如地下水位以下的沙土、粉土,像泡在水里的沙子);

砂土 / 粉土:颗粒细且均匀(砂土是细沙、中沙;粉土比沙土更细,像面粉颗粒)—— 这类土的颗粒之间 “咬合力弱”,水一晃动就容易 “散架”,而黏土(颗粒细且黏结力强)或碎石土(颗粒粗、咬合力强)几乎不会液化。

就像 “泡在水里的沙子”(饱和砂土),而不是 “干沙子”(不饱和)或 “湿泥巴”(黏土)

干沙子能堆成小山,湿泥巴能攥成团,只有泡在水里的沙子,一晃就容易变成 “流沙状”。

二、地震怎么让土 “液化”

地震时的 “摇晃” 是触发液化的 “开关”,整个过程像 “晃装有水和沙子的杯子”,分 3 步:

1. 第一步:地震摇晃→土颗粒 “动起来,挤水”

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上下、左右摇晃

地下的饱和砂土 / 粉土颗粒会跟着 “剧烈碰撞、错位”,原本颗粒之间的 “小空隙” 被挤压,孔隙里的水 “没地方去”,水压会突然升高(像摇晃装满水的瓶子,水会往瓶口挤,压力变大)。

晃装有水和沙子的杯子,杯子里的沙子会互相碰撞,把水往杯子上方挤,水会变得 “很满、有压力”。

2. 第二步:水压太高→土颗粒 “被水‘浮’起来,失去咬合力”

当孔隙水的压力升高到 “超过土颗粒的重量” 时,土颗粒会被水 “向上托举”

原本颗粒之间 “互相挤压、咬在一起”(能扛住建筑重量),现在变成 “颗粒悬浮在水里,互不咬合”,就像 “水里面的沙子,彼此之间没有作用力”。原来是弱咬合,现在是没有咬合。

把泡在水里的沙子晃到 “水和沙子完全混合”,沙子颗粒悬浮在水里,用手摸起来是 “稀泥浆”,而不是 “能成型的沙子”这时候泥浆根本扛不住任何重量(比如放个小石子会直接沉底)。

3. 第三步:土变 “稀泥”→失去承载力,建筑出问题

原本能扛住建筑的饱和砂土 / 粉土,现在变成 “悬浮颗粒的泥浆”,承载力几乎降为 0

 建筑的重量压在 “泥浆” 上,会像 “沉进沼泽” 一样,快速沉陷、倾斜,甚至倒塌;

如果地下有管道、路基,也会被 “泥浆” 裹挟、移位。

比如:1976 年唐山地震、2008 年汶川地震中,有些建筑 “整体下沉半米”“倾斜成 45 度”,就是因为地基下的饱和砂土发生了液化,地基土突然变成稀泥,扛不住建筑重量了。

三、哪些情况 “更容易液化”

液化不是所有地震、所有饱和砂土都会发生,关键看 “三个条件”:
 
地震够强:摇晃幅度大、时间长(比如 6 级以上地震)—— 晃得越厉害,土颗粒越容易错位,水压越容易升高;

土够 “松”:砂土 / 粉土越松散(比如新填的沙土、河道沉积的松散粉土)—— 松散的土颗粒之间空隙大,摇晃时更容易被水 “浮起来”;

水够多:地下水位越高(比如地基埋在地下水位以下 1 米内)—— 孔隙里的水越多,水压越容易升高,越容易把颗粒浮起来。

反过来:密实的砂土(比如长期被压实的老沙土)、地下水位低的区域、小地震,几乎不会发生液化。

四、怎么 “防液化”

核心思路是 “不让土颗粒被水浮起来”,常用 3 种简单方法:

“挤干水”:在地基里埋 “排水板”“砂石垫层”—— 让孔隙里的水在地震前或地震时能快速流走,避免水压升高(像给泡在水里的沙子铺一层 “透水的石子”,水能渗到石子层里流走);

“把土压实”:用压路机、强夯机把松散的砂土 / 粉土 “压密实”—— 颗粒之间咬合力变强,就算摇晃,也不容易被水浮起来(像把松散的沙子压实成 “沙块”,晃的时候不容易散);

“换土”:把容易液化的砂土 / 粉土挖掉,换成不容易液化的黏土、碎石土 —— 从根本上换掉 “容易出问题的土”(像把沼泽里的稀泥挖掉,填上结实的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地震时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原因

评论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