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钢结构中的 “正则化宽厚比”

钢结构中的 “正则化宽厚比”:正则化宽厚比 = 构件实际宽厚比 ÷ 该截面的 “临界宽厚比”,本质是个 “无量纲的比值指标”,用来快速判断钢结构板件(比如梁的翼缘、柱的腹板)会不会发生 “局部失稳”,以及失稳后还能保留多少承载力。


在钢结构里,钢梁、钢柱不是实心疙瘩,而是由 “板件拼起来的”(比如 H 型钢 = 上翼缘板 + 下翼缘板 + 腹板)

这些板件都很薄,受力时可能出现 “整体没坏,但局部先鼓包 / 翘曲”—— 这就是局部失稳

(比如柱子受压时,腹板中间突然鼓出去,相当于局部 “提前罢工”)。

要判断局部失稳,得先明确两个关键:

实际宽厚比(b/t):板件的 “宽度(b)” 除以 “厚度(t)”。

比如一块翼缘板宽 100mm、厚 10mm,实际宽厚比就是 10。

这个值越大,板件越 “单薄”,越容易失稳。

临界宽厚比([b/t]):规范(GB50017)给不同截面、不同受力状态(受压 / 受弯)规定的 “安全阈值”。

比如 Q235 钢的受压翼缘板,临界宽厚比可能是 13

意思是:如果实际宽厚比≤13,板件不会局部失稳;如果>13,就会失稳。

正则化宽厚比(λₙ):把 “实际情况” 和 “安全阈值” 做对比

公式超简单:

λₙ = 实际宽厚比(b/t)÷ 临界宽厚比([b/t])

正则化宽厚比越小越安全。
 
不用记复杂符号,核心是看这个比值的大小 —— 它就像个 “局部稳定的红绿灯”:

当 λₙ ≤ 0.8:绿灯!板件完全不会局部失稳,能 100% 发挥自身承载力(相当于板件很 “结实”,跟着整体一起受力,不偷懒)。

当 0.8 < λₙ < 1.2:黄灯!板件会发生 “弹塑性局部失稳”—— 简单说就是 “局部先有点鼓包,但没完全罢工”,还能保留一部分承载力(不是彻底没用,只是得打折扣)。

当 λₙ ≥ 1.2:红灯!板件发生 “弹性局部失稳”—— 局部直接失效,相当于这部分板件 “提前退出工作”,构件的整体承载力会大幅下降(比如柱子可能因为腹板失稳,整体承载力少了 30%)。

假设我们有一块 Q235 钢的受压翼缘板:

实际宽厚比(b/t)= 15(板宽 150mm,板厚 10mm);

查规范,该板件的临界宽厚比([b/t])= 13(规范规定的 Q235 受压翼缘安全阈值);

算正则化宽厚比:λₙ = 15 ÷ 13 ≈ 1.15。
 
判断:1.15 在 0.8~1.2 之间,属于 “黄灯”—— 这块翼缘板会轻微局部失稳,但还能保留一部分承载力,设计时要考虑这个 “折扣”(比如把构件的承载力乘以一个系数)。

为啥要搞 “正则化”?直接比实际宽厚比不行吗?

当然不行!

因为不同截面、不同钢材的 “临界宽厚比” 不一样

比如 Q355 钢(高强度钢)的临界宽厚比,比 Q235 钢小(高强度钢虽硬,但更脆,板件得更厚才不容易失稳)。

如果直接用 “实际宽厚比” 对比:

比如 Q235 钢的板件实际 b/t=12,Q355 钢的板件实际 b/t=12,看起来一样,但 Q355 的临界宽厚比可能只有 10,12 已经超了,会失稳;

而 Q235 的临界宽厚比是 13,12 没超,很安全。
 
但用 “正则化宽厚比” 就不会乱:
 
Q235 板件:λₙ=12÷13≈0.92(黄灯,接近安全);

Q355 板件:λₙ=12÷10=1.2(红灯,失稳)。
 
一句话总结:正则化把不同钢材、不同截面的 “局部稳定标准” 统一成了 “0.8~1.2” 这个通用尺度,不用每次都查不同的临界值,直接比比值就够了,设计更高效。


本质:“正则化宽厚比”=实际宽厚比和临界宽厚比的比值,无单位,用来判断局部失稳;

核心:λₙ越小越安全,>1.2 大概率失稳,0.8~1.2 需考虑承载力折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钢结构中的 “正则化宽厚比”

评论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