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本质是一种 “算大楼在地震中晃的有多厉害、受多大力” 的工程方法,核心是把 “乱晃” 拆成 “有规律的晃”,再分别用 “现成表格”计 算,最后合起来。
两个核心概念:振型和反应谱
1. 第一步:理解 “振型”—— 结构晃的 “固有姿势”
结构(比如大楼、桥梁)振动时,不是 “瞎晃”,而是有自己固定的 “晃法”,这就是振型。
可以类比成 “跳绳的姿势”:
单人跳绳:只有 1 种主要姿势 —— 绳子绕身体转,人上下跳(对应 “1 阶振型”,最容易出现、影响最大);
双人跳绳:除了两人一起上下跳(1 阶振型),还可能出现 “你上我下、你下我上” 的姿势(2 阶振型,更复杂、用力更大才会出现);
要是 10 人集体跳绳,还会有 3 阶、4 阶… 更复杂的姿势(高阶振型),但这些姿势很难出现,影响也小。
对大楼来说:
1 阶振型(基本振型):整栋楼 “同步晃”—— 比如左边推一下,1-10 层一起往左晃,再一起往右晃,像一根软棍子弯着晃(这是地震中最主要的晃法);
2 阶振型:“反向晃”—— 下面 5 层往左晃时,上面 5 层往右晃,中间有个 “不动的点”(反弯点);
3 阶及以上振型:更碎的 “分段晃”(比如 1-3 层左、4-7 层右、8-10 层左),但地震中很少激发,影响可以忽略。
简单说:振型就是结构 “天生会的晃法”,阶数越高越复杂、越难出现。
2. 第二步:理解 “反应谱”—— 地震作用的 “现成工具书”
地震时,结构晃得有多厉害(比如加速度多大、受力多大),和结构的 “晃法振型频率”(比如 1 阶振型晃 1 次 / 秒,还是 2 次 / 秒)密切相关。
工程师不用每次都从头算 “地震 + 结构” 的相互作用
前人已经算好了 “不同频率 f 的结构,在某类地震下会有多大反应”,画成了一张 “曲线表”,这就是反应谱。结构有多个振型就有多个频率 f
工程师查反应谱 —— 不用自己算,直接看 “我这栋楼的频率(比如 1 阶频率 1.2 次 / 秒),对应地震反应是多大加速度”。
简单说:反应谱是 “地震对结构的影响表”,现成的,直接查就行。
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三步走 “算地震反应”
知道了 “振型”(结构的晃法)和 “反应谱”(地震的影响表), —— 把 “大楼在地震中乱晃” 拆成 “一个一个振型单独晃”,分别算每个振型的受力,最后合起来。
第一步:“分解”—— 把复杂振动拆成单个振型
地震时,大楼的实际振动是 “所有振型一起晃” 的叠加(比如 1 阶 + 2 阶 + 3 阶… 一起晃),就像合唱是 “所有歌手一起唱”。
但直接算 “合唱” 很难,所以我们先 “分解”:先单独算 “1 阶振型晃的时候,大楼受力多大、位移多大”,再算 “2 阶振型晃的时候”,以此类推(通常算前 3 阶就够了,高阶影响小)。
第二步:“查谱 + 计算”—— 用反应谱计算单个振型的反应
对每个拆分出来的振型(比如 1 阶振型):
先算这个振型的 “固有频率”f(比如 1 阶振型晃 1 次 / 秒);
查对应的 “反应谱”—— 找到 “频率 1 次 / 秒”f 对应的 “地震加速度”(比如 0.3g,g 是重力加速度);
用这个加速度,算 1 阶振型下,大楼各层的剪力、弯矩、位移(比如 10 层最大位移 5cm,底层剪力 1000kN)。
重复这个步骤,算完 2 阶、3 阶振型的反应(比如 2 阶振型 10 层最大位移 2cm,底层剪力 500kN)。
第三步:“组合”—— 把单个振型的结果合起来
不能直接把 1 阶、2 阶的结果 “加起来”(比如 5cm+2cm=7cm)—— 因为不同振型不会 “同时达到最大反应(位移或者内力)”
(就像合唱里不会所有歌手同时唱到最高音)。
工程师会用一个 “合理的规则” 进行组合,最常用的是 “平方和开根号(SRSS)法 ”:
比如计算总位移 =√(1 阶位移 ² + 2 阶位移 ² + 3 阶位移 ²) = √(5²+2²+0²)≈5.4cm(3 阶位移太小,近似 0)。
这样得到的 “总反应”,就是大楼在地震中最可能出现的实际受力和位移。
总结:先把 “大楼地震时的复杂振动”,拆成 “几个简单的固有晃法(振型)”,然后用 “现成的反应谱表” 算每个晃法的受力,最后用 “平方和开根号”组合起来,得到结构的最终地震反应 —— 既简单又准确,是目前建筑抗震计算的核心方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什么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