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的 “P-Δ 效应”(P-Δ 效应),可以从 “力” 和 “变形” 的相互影响入手一、什么是 P-Δ 效应?
简单说,就是结构在竖向力(P)和水平力(导致侧移 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额外变形和内力”。
你推一个站着的人(水平力),他会向一侧倾斜(产生侧移 Δ)。这时候,他自身的体重(竖向力 P)会因为这个倾斜,产生一个让他更不稳定的 “附加力矩”—— 就像你弯腰时,体重会让你更容易往前倒,这就是 P-Δ 效应的本质。
对框架结构来说,水平力(如地震、风)会让框架产生侧移(Δ),而框架柱上的竖向荷载(P,比如楼板传来的重量)会因为这个侧移,在柱子两端产生额外的力矩(P×Δ),导致柱子受力更大,甚至可能让结构更 “软”、变形更大,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要关注 P-Δ 效应?
小变形时:框架侧移 Δ 很小,P×Δ 的附加力矩可以忽略,不用专门考虑。
大变形时:比如强地震下,框架侧移 Δ 变大,附加力矩(P×Δ)会显著增加柱子的内力,甚至可能让柱子被压弯破坏,降低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规范通常要求:当结构变形较大(比如侧移超过一定限值)时,必须计算 P-Δ 效应,确保结构安全。
P-Δ 效应的简单计算思路
核心是算出 “附加力矩” 对结构的影响,步骤可以简化为:
先算 “无 P-Δ 效应” 的侧移 Δ:
用结构力学方法(如矩阵位移法),计算水平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 Δ(比如各层的侧移值)。
计算附加力矩:
对每根柱子,用竖向荷载 P 乘以该柱子所在楼层的侧移 Δ,得到附加力矩 M 附加 = P×Δ。
把附加力矩加回结构,重新计算内力和新的变形Δ1:
因为附加力矩会让结构变形再次变大,可能需要重复步骤 1 和 2(迭代计算),直到变形和内力不再明显变化,得到考虑 P-Δ 效应后的结果。
简单说,就是 “先算变形Δ,再算附加力矩P×Δ,再修正变形Δ1,再计算新的附加力矩P×Δ1” 的循环过程。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 “混规”)中,框架结构考虑 P-Δ 效应时,核心是用一个简化的增大系数来修正柱子的弯矩,避免复杂的迭代计算。
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用一个 “放大倍数” 直接修正原本的弯矩,这个倍数就是规范里的 “P-Δ 效应增大系数η”。
混规中,框架柱考虑 P-Δ 效应的弯矩修正公式是:(M =η* M0)
M:考虑 P-Δ 效应后的柱子最终弯矩(设计时要用这个值)
M0:不考虑 P-Δ 效应时算出的初始弯矩(比如用结构力学算出来的基本值)
η:P-Δ 效应增大系数(核心,大于 1,越大说明 P-Δ 效应越明显)
在框架结构计算 P-Δ 效应时,需要对楼层侧向刚度进行折减
具体原因:
1. 理论刚度与实际刚度的差异
结构设计中计算的 “初始侧向刚度”(如框架柱的 EI、框架整体抗侧刚度)是基于理想状态的:
假设材料为理想弹性(忽略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等非线性行为);
假设构件无缺陷(如施工误差、初始变形);
假设节点为理想刚接或铰接(忽略实际节点的半刚性)。
但在实际受力中,随着水平荷载增大(如地震、风荷载),框架会出现:
梁、柱截面开裂(尤其是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导致截面有效刚度降低;
节点区因弯矩、剪力作用产生一定转动,削弱整体刚度;
材料塑性发展(如钢筋屈服)进一步降低结构刚度。
这些因素会使结构的实际刚度比理论计算值小。
若直接用初始刚度计算 P-Δ 效应,会低估结构的实际侧移 Δ(因为刚度越小,相同水平力下侧移越大),进而低估 P-Δ 效应的影响(P-Δ 效应与侧移 Δ 直接相关)。
2. P-Δ 效应的本质与刚度的关系
P-Δ 效应的核心是 “竖向力 P 与侧移 Δ 形成的附加弯矩”(P×Δ),该效应会随侧移 Δ 增大而显著增强。而侧移 Δ 的大小与结构侧向刚度成反比(刚度越小,Δ 越大)。
若不折减刚度,用偏大的理论刚度计算,会得到偏小的侧移 Δ,导致计算的 P-Δ 效应偏小,可能使结构设计偏于不安全(实际侧移更大,附加弯矩更显著,柱子可能因弯矩过大而破坏)。
3. 规范的经验性调整
工程实践和试验表明,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刚度折减是必然的。
为了使设计更贴合实际,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通过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规定了对侧向刚度的折减系数(如考虑开裂、节点变形等因素的折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框架结构的 “P-Δ 效应”,弯矩放大,位移放大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