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 和 “桩基负摩阻力” 的关联,核心是先搞懂 “湿陷性黄土是什么脾气”,再看它 “怎么给桩基‘添乱’”
湿陷性黄土的 “致命特点” 是 “一遇水就收缩下沉”,而这种下沉会直接导致桩基产生负摩阻力,最终可能让房子下沉、开裂。
一、湿陷性黄土是 “啥性子”?“干硬湿软、遇水就缩” 的特殊土
你可以把湿陷性黄土想象成 “晒干的海绵块”,但它是 “遇水会‘塌’的海绵”:
天然状态(干燥时):黄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天然状态下很 “结实”
颗粒间有碳酸钙胶结(像用胶水粘起来),密度小但硬度高,能承担一定重量(比如低层房子直接建在上面,短期没问题)。
遇水后(湿陷时):一旦遇到水(比如下雨、管道漏水、地基浸水),颗粒间的胶结物会被水溶解,“胶水” 没了,黄土颗粒会快速重新排列、挤压,导致体积急剧收缩
原本 1 米厚的黄土层,遇水后可能缩成 0.8 米,这种 “突然下沉” 就是 “湿陷性”。
举个直观例子:西北某农村的土坯房,下雨前好好的,下了一场大雨后,房子突然 “矮了一截”,墙面裂了大缝
就是因为地基下的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把房子 “拽” 下沉了。
二、湿陷性黄土怎么让桩基产生 “负摩阻力”?——“土下沉,拽着桩往下走”
之前我们讲过:负摩阻力的本质是 “桩周围的土下沉速度>桩的下沉速度,土拽着桩往下的力”。
而湿陷性黄土的 “遇水下沉”,刚好是产生负摩阻力的 “完美场景”
1. 桩基的 “初衷”:本想 “扎进土里扛重量”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盖房子(比如多层住宅、厂房),因为知道黄土 “遇水会塌”,不会直接把房子建在土表面,而是会打桩基。
把桩穿过表层的湿陷性黄土,一直打到下面 “不会湿陷的硬土层”(比如砂层、岩石层),想让桩像 “柱子” 一样,把房子重量传到硬土层上,避免房子随黄土下沉。
2. 黄土的 “捣乱”:遇水后 “自己先沉”,还拽桩
如果桩基周围的湿陷性黄土遇到水(比如雨季雨水下渗、地下水管破裂),会发生 “大面积湿陷”
黄土层从 “干硬状态” 快速变成 “压缩下沉状态”,而且下沉速度很快。
这时候就出现了 “土与桩的速度差”:
湿陷性黄土层:快速下沉(比如 1 个月沉 10 厘米);
桩基:因为下端扎在 “不会沉的硬土层” 里,本身下沉很慢(比如 1 个月沉 1 厘米);
结果:黄土层下沉速度远大于桩的下沉速度,就像 “快速下滑的土” 抓住桩的侧面,拼命把桩往下拽
这个 “拽桩的力”,就是桩基的负摩阻力。
3. 负摩阻力的 “危害”:桩的 “负担” 变重,可能被 “拽坏”
原本桩基只需要承担 “房子的重量”(向下的压力),但有了负摩阻力后,桩还要额外承担 “黄土拽它往下的力”(下拉荷载)
相当于桩的 “总受力” 变成了 “房子重量 + 下拉荷载”,负担翻倍:
轻则:桩被 “拽着往下沉”,导致房子跟着下沉,墙面开裂、门窗变形;
重则:如果下拉荷载太大,超过桩的承载力,会让桩身被压断(比如桩的混凝土开裂、钢筋被拉断),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三、桩基怎么 “应对” 湿陷性黄土的负摩阻力?——“要么让土不沉,要么让桩不被拽”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桩基,核心思路是 “切断负摩阻力的产生条件”:
1. “提前让土沉够”:预浸水法 ——“先浇水让黄土塌,再打桩”
在打桩前,先在场地里挖沟、浇水,让表层的湿陷性黄土 “提前遇水湿陷” 等黄土沉到稳定状态(不再下沉)后,再打桩基。
相当于 “先把隐患排除”:黄土已经沉过了,后续再遇到水也不会再沉,自然不会产生负摩阻力。
适合:大面积场地(比如工业园区、住宅小区),提前处理成本低。
2. “给桩‘穿雨衣’”:桩侧隔离层 ——“让土和桩‘不沾边’,拽不动”
在桩基的 “湿陷性黄土段”(也就是桩穿过黄土的部分),包一层光滑的 “隔离层”(比如塑料套管、沥青涂层)。
这样一来,黄土遇水下沉时,因为隔离层光滑,土和桩之间的摩擦力很小
土没法 “抓住” 桩往下拽,就不会产生负摩阻力。
相当于 “给桩穿了件滑溜溜的衣服,土拽不动它”,适合:单桩或小面积工程。
3. “让桩‘扎得更深’”:穿透湿陷性土层 ——“把桩底放在‘不会沉的硬土’里”
确保桩基的下端能 “完全穿过整个湿陷性黄土层”,一直打到下面 “非湿陷性的硬土层”(比如砂卵石层、风化岩层)。
这样即使上面的黄土层下沉,桩的下端被硬土层 “托住”,桩本身下沉量极小,土与桩的速度差会减小;
同时,桩下部在硬土层中能产生 “正摩阻力”(土对桩向上的力),抵消一部分负摩阻力的影响。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相当于 “让桩的‘脚’踩在结实的地上,上面的土拽不动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湿陷性黄土” 和 “桩基负摩阻力” 的关联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