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力墙结构分析中,剪切刚度是衡量剪力墙抵抗剪切变形能力的重要参数,其简化计算公式常表达为 AG / h
剪切刚度公式及参数含义
剪力墙剪切刚度(记为 K)的简化表达式为:K=AG / h
各参数含义:
G:材料的切变模量(单位:MPa 或 N/mm²)
反映材料抵抗剪切变形的固有属性,与材料种类相关(如混凝土的 (G=0.42E),E 为弹性模量;
G 越大,材料 “抗剪刚性” 越强,剪切刚度越大。
A:剪力墙的剪切截面面积(单位:m² 或 mm²)
通常取剪力墙的有效受剪面积,对于矩形截面剪力墙,近似为截面宽度 b 截面高度 t(墙厚)。
截面面积越大(墙体越厚、越宽),抵抗剪切变形的 “基础” 越扎实,剪切刚度越大。
h:剪力墙的计算高度(单位:m 或 mm)
指剪力墙在受力方向上的长度(如层高方向的高度)。
高度越大,剪力墙越容易发生剪切错动,剪切刚度越小(与高度成反比)。
公式的物理意义
剪切刚度 (K) 的物理意义是:使剪力墙产生单位剪切变形(如 1 弧度的错动角度)所需的剪力。
反映了材料和截面尺寸共同提供的 “抗剪能力”;
除以高度 h 后,得到单位变形对应的力,即刚度。
该公式为简化模型,适用于剪切变形为主的短肢剪力墙或低矮墙体;
对于高剪力墙,弯曲变形占主导,需结合弯曲刚度分析。
实际工程中,剪力墙可能存在洞口、边缘构件等,需对截面面积 A 进行折减或修正,以更准确反映实际受力状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剪力墙的水平剪切刚度公式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