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先让梁‘弯着扛’、别让柱‘先垮’” 的逻辑,就能懂 “强柱弱梁”
而节点和柱的设计弯矩放大,就是给它们的 “抗弯能力” 多上 “保险”,确保柱子比梁更能扛。
一、抗规中的 “框架节点 + 强柱弱梁”
核心是给框架结构定 “抗震优先级”:节点要稳、柱子要硬、梁可先弯,避免整栋楼因柱或节点先坏而垮塌。
框架节点:抗震的 “枢纽保镖”
节点是梁、柱交汇的 “十字路口”(比如横梁和竖柱的连接处),地震时所有力都要从这传递。
抗规要求节点必须比梁、柱更结实,比如加密节点区箍筋,就像给 “枢纽” 装 “防护栏”,确保力能顺利传,节点不先裂、不先坏。
强柱弱梁:抗震的 “牺牲顺序”
柱子是撑起整层楼的 “顶梁柱”,梁是托楼板的 “横杠”。
地震时如果柱子先弯、先断,整层楼会直接垮;
但梁先弯、先裂,柱子还能撑住。
所以抗规要求 “柱子的抗弯能力必须比梁强”,让梁先 “牺牲”,保柱子、保整体安全。
二、“设计弯矩放大”:给柱和节点 “加 Buff”
设计弯矩放大,就是把柱和节点实际要扛的 “弯矩” 多算一点,倒逼设计时加强它们的抗弯能力,确保柱子比梁强。
为什么放大?
地震力是突发的 “冲击力”,实际受力可能比理论计算大。
如果按 “理论弯矩” 设计,柱子或节点可能扛不住。
放大设计弯矩,相当于提前 “留足力气”,就算遇到比预期大的地震,柱和节点也能扛住,不先弯、不先坏。
谁的弯矩要放大?怎么放大?
重点放大柱子和节点的设计弯矩,梁的弯矩基本不放大(甚至控制),以此拉开 “柱强梁弱” 的差距,具体分两步:
第一步:先算梁的 “最大抗弯能力”(比如梁能扛住让它弯曲的 10 分力)。
第二步:按抗规规定的 “放大系数”(比如 1.1、1.2,等级越高系数越大),给柱和节点的弯矩 “加码”。
比如梁能扛 10 分力,就把柱的设计弯矩放大到 11 分、12 分,让柱能扛住比梁更大的弯曲力。
第三步:按 “放大后的柱 / 节点弯矩” 设计,比如给柱子加更多纵向钢筋,确保柱的抗弯能力真的比梁强。
生活类比
就像给两个人分配扛东西的任务:让梁扛 10 斤(不加码),让柱扛 12 斤(加码),这样就算东西突然变重到 11 斤,也是梁先扛不住,柱还能扛,不会让整堆东西垮掉。
弯矩放大就是给柱 “加了 2 斤的扛力上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框架节点强柱弱梁含义,设计弯矩放大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