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沥青材料如何选择,沥青面层、结合层如何设计

沥青材料的选择:沥青材料的品种与标号选择应考虑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面层结构、施工工艺等因素,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

道路石油沥青

中交通的表面层、重交通的中下面层以及特重交通的下面层道路石油沥青。

改性沥青

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求时;交通等级为特重交通和重交通的道路;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酷气候条件的道路;特殊结构的表改性沥青面层:如超薄罩面层、彩色路面、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玮脂碎石等;道路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的交叉口和停车站等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道路。

乳化沥青

透层、粘层、稀浆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和表面处治等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

交通量大或重要道路的粘层、稀浆封层、桥面铺装的粘层、改性乳化沥青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微表处等。

液体石油沥青

液体石油沥青透层、表面处治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粘结料。


面层

沥青路面在设计基准期内应具有足够的抗车辙、抗裂、抗疲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平整、抗滑、耐磨与低噪声性能等使用功能要求。

各层混合料类型应与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层应选用优质混合料铺设,并根据道路交通等级选择:

①轻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细型AC-F混合料;

②中交通道路,宜选用密级配粗型AC-C混合料;

③特重交通和重交通道路,应选用SMA混合料或密级配粗型AC-C混合料,结合料应使用改性沥青。

2) 中面层和下面层应采用密级配AC混合料;在特重交通和重交通道路上,宜用SMA混合料或改性沥青密级配AC混合料。

3)沥青面层的设计厚度应根据级配类型、结构组合及施工条件等确定。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与压实厚度相匹配。对于 AC混合料路面,每层压实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对于SMA混合料和OGFC混合料路面,每层压实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宜符合表4的要求。

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凝土(AC)按表5可分为细型(F型)和粗型(C型),间断级配属于粗级配类型。

沥青玛谛脂碎石混合料(SMA)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抗滑表层。

SMA宜用改性沥青,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交通等级和改性沥青品种确定,混合料中应掺入纤维稳定剂,剂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各类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性等均应达到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和干缩变形及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在冰冻地区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

在冰冻、多雨潮湿地区,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宜用于特重、重交通的下基层;石灰稳定类材料宜用于各类交通等级的下基层以及中、轻交通的基层。

用作上基层的半刚性材料宜选用骨架密实型级配,应具有一定的强度、抗疲劳开裂性能与抗冲刷能力。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时,试件标准养生的温度为20℃±2℃,标准养生湿度大于等于90%,标准养生龄期为7d,最后一天浸水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各类材料的计算参数宜参照《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选用。

垫层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下列情况的路基设置垫层:

1)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

2)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

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4)基层或下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


结构层间结合设计

各类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

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采用液体沥青、乳化沥青。

透层沥青应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洒布数量宜通过现场实验确定,对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的透入深度不宜小于5mm,液体沥青宜为0.6~1.5L/m2;乳化透层沥青宜为0.7~1.5L/m2。

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沥青不宜省略。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

下封层宜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施工,下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

单层沥青表面处治铺筑下封层的矿料用量宜为5~8m3/1000m²。

稀浆封层可采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作结合料。封层材料的规格与要求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在沥青层之间,应设置粘层。

粘层沥青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粘层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用量宜为0.3~0.6L/m²;

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用量宜为0.3~0.5L/m²。

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粘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改性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沥青材料如何选择,沥青面层、结合层如何设计

评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