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扭转耦联?

抗震设计中,扭转耦联是指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平动(x 向、y 向)与扭转(绕 z 轴)振动相互影响的现象,尤其对于平面不规则(如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扭转耦联效应会显著放大结构内力和变形,增加倒塌风险。


因此,需通过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措施三大维度系统考虑扭转耦联,确保结构抗震安全性。

一、扭转耦联的核心影响因素:先明确 “为何会耦联”

扭转耦联的本质是结构质量中心(质心,Cₘ) 与刚度中心(刚心,Cₖ) 不重合,导致水平地震力产生 “附加扭矩”,进而引发平动与扭转的耦合振动。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 平面不规则性:如建筑平面为 L 形、T 形、梯形,或局部收进、大开洞,导致刚度分布不均;
  • 质量分布不均:如某一层局部布置重型设备、填充墙集中在一侧,导致质心偏移;
  • 抗侧力构件布置失衡:如框架柱、剪力墙仅集中在建筑一侧,导致刚心偏离质心
  • 竖向刚度突变:如某一层因功能需求减少抗侧力构件(如底层架空),导致该层扭转刚度骤降,成为扭转薄弱层

二、扭转耦联的设计原则:“控制偏移 + 避免薄弱”

设计需遵循 “减小质心 – 刚心偏移、强化扭转刚度、避免薄弱层” 的核心原则,从源头降低扭转耦联效应,具体包括:

1. 平面布置:优先实现 “质心 – 刚心重合”

刚度均匀化抗侧力构件(剪力墙、框架柱)需沿平面双向对称布置,避免单侧集中。

例如:L 形平面应在转角处加强刚度,或通过调整构件截面(如增加短肢剪力墙厚度)使刚心向质心靠拢

量均匀化避免局部堆放重型荷载(如水箱、机房),若无法避免,需通过调整抗侧力构件位置,使刚心随质心同步偏移,减小偏移距(e);
限制不规则程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需控制 “扭转位移比”(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规则结构:扭转位移比≤1.2;

不规则结构(需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扭转位移比≤1.5(多遇地震下),若超过 1.5 需采取专项措施(如增设抗扭构件)。

2. 竖向设计:避免扭转刚度突变

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数量应沿竖向渐变,避免某一层因构件减少导致扭转刚度骤降(如底层取消部分剪力墙);

“竖向不规则结构”如刚度突变层),需按规范要求提高该层的抗震等级(如框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并增大构件配筋率。

三、扭转耦联的计算方法:“精准量化 + 多工况验证”

需通过结构动力学分析量化扭转耦联效应,确保计算结果能反映实际振动状态,常用方法如下:

1. 计算模型:采用 “空间杆系 / 壳元模型”

摒弃仅考虑平面平动的简化模型采用空间有限元模型(如 PKPM、YJK、ETABS),准确模拟构件的空间受力(平动 + 扭转);

对于剪力墙结构,需采用 “壳元” 或 “墙元” 模拟,避免用 “等效柱” 简化导致的刚度计算偏差;

对于框架 – 剪力墙结构,需考虑框架与剪力墙的空间协同工作。

2. 地震作用计算:强制考虑扭转耦联

根据规范要求,以下情况必须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法)计算地震作用,而非仅考虑平动的 “底部剪力法”

  • 平面不规则结构(质心 – 刚心偏移较大,扭转位移比>1.2);
  • 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建筑;
  • 竖向不规则结构(存在刚度突变层);
  • 多塔结构、连体结构等复杂体型建筑。

计算核心:

通过求解结构的 “空间振型”(每个振型包含 x 向平动、y 向平动、绕 z 轴扭转三个分量),利用 CQC 法叠加各振型的地震效应,从而计入平动与扭转的耦合影响。

某振型以 x 向平动为主,但伴随少量扭转,该扭转分量会对结构边缘构件(如角柱)产生附加扭矩,需通过 CQC 法捕捉。

3. 关键参数控制:验证扭转效应

计算完成后,需重点核查以下参数,确保扭转耦联效应被合理控制:

控制参数 规范要求(以 GB 50011 为例) 目的
扭转位移比 多遇地震下≤1.5;罕遇地震下≤2.0(弹塑性分析) 避免扭转变形过大导致构件开裂或倒塌
扭转周期比 第一扭转周期 / 第一平动周期≤0.9(A 级高度建筑) 避免结构 “扭转为主” 的振型靠前,放大效应
薄弱层剪力放大系数 扭转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需乘以 1.1~1.3 的放大系数 增强薄弱层抗扭能力
角柱 / 边缘构件内力 角柱的弯矩、剪力需按扭转耦联结果计算,且不小于平动工况 1.2 倍 避免角柱因扭转附加力不足而破坏

四、扭转耦联的构造措施:“强化抗扭 + 约束变形”

除计算控制外,需通过构造措施进一步提升结构的抗扭能力,避免 “计算达标但构造失效”:

1. 增强抗扭构件的刚度与延性

框架柱:角柱、边柱(受扭转影响较大)需增大截面尺寸(如角柱截面比中柱大 10%~20%),并提高配箍率(体积配箍率比中柱提高 0.1%~0.2%),确保柱的抗扭延性;

剪力墙:优先采用 “整体墙” 或 “小开口整体墙”,避免过多开洞导致墙体碎片化(降低抗扭刚度);洞口布置需对称,洞口边缘需设置暗柱、端柱加强;

楼板:扭转效应会通过楼板传递,需保证楼板厚度如普通楼层≥120mm,薄弱层≥150mm),并在楼板边缘、洞口周边增设附加钢筋(如双层双向配筋),避免楼板开裂导致扭转传递失效。

2. 限制偶然偏心:考虑施工误差的附加影响

实际施工中,质心 – 刚心的偏移可能因材料密度、构件尺寸偏差进一步扩大,因此规范要求:

扭转耦联计算中,需额外考虑 “偶然偏心”—— 将每层质心沿 x 向、y 向分别偏移该层平面尺寸的 5%(或 0.15m,取较大值),重新计算地震作用,验证结构在 “计算偏移 + 偶然偏移” 下的安全性。

3. 弹塑性分析验证(复杂结构)

对于扭转效应显著的复杂结构(如扭转位移比接近 1.5、高度超 150m),需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推覆分析,Pushover) 或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发展过程:

验证扭转薄弱层是否发生 “塑性铰集中”(如某一层柱大量屈服);

确保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扭转变形不超过限值(如层间位移角≤1/50),且抗扭构件(如角柱)不发生脆性破坏。


源头控制:通过平面、竖向规则化设计,减小质心 – 刚心偏移,从根本降低耦联效应;

精准计算:采用空间模型 + 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量化扭转对内力、变形的影响;

构造兜底:强化抗扭构件(角柱、剪力墙、楼板)的刚度与延性,确保计算结果落地为安全的结构体系。

对于复杂体型建筑(如 L 形、多塔),重点核查扭转位移比、周期比等参数,并通过弹塑性分析验证,避免因扭转耦联结构抗震性能失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扭转耦联?

评论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