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 “抗震措施” 和 “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把建筑比作 “抵御地震的战士”:
抗震措施是战士的 “全套作战方案”(从战略到战术),涵盖 “怎么抵抗” 和 “怎么动手”;
抗震构造措施是战士的 “基础装备和身体硬素质”(比如头盔、肌肉),是 “作战方案” 里最落地、最不能少的 “保命细节”。
简单说:抗震措施是 “大框架”,抗震构造措施是 “大框架里的关键小细节”,后者是前者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先分清:抗震措施 = “主动规划” + “被动细节”
规范里的 “抗震措施” 是个大概念,包含两部分:
抗震计算措施:“算清楚地震的‘攻击力’,再规划建筑的‘抵抗力’”—— 比如首先计算地震给房子多大的 “推力”,再设计柱子、梁要配多少钢筋才能扛住这个力(类似战士先估计敌人的力量,再决定练多少力气、用什么武器);
抗震构造措施:“不管算出来的力有多大,都必须做好的‘基础防护’和计算推力没关系”—— 比如钢筋要扎牢、墙体要和柱子连紧(类似战士不管敌人强弱,都必须戴头盔、穿护具,这是底线)。
我们平时说的 “抗震措施”,其实是这两者的统称;
“抗震构造措施” 更偏向 “实际施工细节”、“必须强制执行” 的部分。
二、抗震构造措施 —— 建筑的 “抗震保命细节”
把建筑抵抗地震的过程比作 “人站在摇晃的船上”:
地震时,建筑会像船一样左右晃、上下颠,容易出现 “裂缝”“墙体倒塌”“柱子折断”;
抗震构造措施就是 “防止这些危险发生的小设计”,比如:钢筋 “锚固”:柱子里的钢筋要伸进楼板里(像树根扎进土里),防止摇晃时柱子和楼板 “分家”;
墙体 “拉结筋”:砖墙里每隔一段要埋一根钢筋,连到柱子上,防止摇晃时砖墙掉下来砸人;
柱子 “箍筋加密”:柱子上下两端的钢筋套(箍筋)要扎得更密,防止柱子被晃断;
“圈梁” 和 “构造柱”:房子每层都要做一圈钢筋混凝土梁(圈梁),转角处做柱子(构造柱),把整个房子 “箍成一个整体”(晃的时候不散架)。
抗震构造措施的特点是:不管地震烈度是 6 度还是 8 度,不管建筑是住宅还是医院,只要属于抗震设防范围,就必须按规范做 —— 它们是建筑的 “抗震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抗震措施 vs 抗震构造措施(用 “盖房子” 举例)
| 对比维度 | 抗震措施(大框架) | 抗震构造措施(小细节) |
|---|---|---|
| 本质 | “怎么抗” 的完整方案(计算 + 构造) | “必须这么做” 的基础防护(纯构造细节) |
| 例子 | 1. 计算:算出台风级地震对柱子的推力,设计柱子要配 10 根 25mm 的钢筋; 2. 构造:柱子里的钢筋要锚固进楼板 |
1. 钢筋锚固长度必须够 30cm(不能短); 2. 柱子上下 50cm 内,箍筋要每隔 10cm 扎一道(不能稀) |
| 灵活性 | 计算部分可根据建筑类型调整(比如乙类建筑算得更严) | 几乎无灵活性,规范统一规定(不管乙类丙类,6 度区的拉结筋间距都不能超过 60cm) |
| 作用 | 确保 “抵抗力” 能应对 “地震力”(既不浪费,也足够) | 确保 “就算计算有偏差,也不会轻易塌”(是安全冗余) |
四、“算得准” 不如 “做得实”: 构造措施比计算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 “抗震主要靠计算”,其实对多数建筑来说:
地震的力是 “随机且复杂的”,就算计算再精准,也不可能完全预判地震的所有情况;
而抗震构造措施是 “经过无数次地震验证的‘保命招’”
比如 1976 年唐山地震后,专家发现:同样是 6 度区的房子,没做拉结筋的砖墙全倒了,做了拉结筋的砖墙虽然有裂缝,但没塌,保住了里面的人。
简单说:抗震计算是 “追求精准”,抗震构造是 “守住底线”
底线守不住,再精准的计算也没用。
总结:一句话分清两者关系
抗震措施:“我要算清楚地震有多大推力,再设计柱子配多少钢筋,同时保证钢筋锚固够长、墙体有拉结筋”(包含计算和构造);
抗震构造措施:“不管柱子配多少钢筋,钢筋锚固必须够长、墙体必须有拉结筋 —— 这是死规矩”(只讲构造细节)。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管 “计算” 多复杂,只要知道:你家房子在施工时,有没有做圈梁、构造柱、拉结筋这些 “小细节”,才是它抗不抗震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如何理解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