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截面剪力设计值 和 计算值,核心是抓住 “先算‘实际受力’,再给‘安全 buff’ ” 的逻辑
前者是 “最终要按这个值来做墙(确保安全)”
后者是 “算出墙在地震中实际会承受多大的力(真实受力)”
两者是 “计算结果” 和 “设计目标” 的关系。
“底部加强部位” 是什么?
剪力墙的 “底部加强部位”,简单说就是 “大楼底部最容易被地震破坏的区域”(比如 1~3 层,具体高度看楼的总层数)。
因为地震时,大楼像 “竹竿” 一样摇晃,底部要承受整个楼的 “摇晃力”,受力最大、最容易开裂,所以必须 “重点加强”
“剪力” 是什么?
剪力就是墙被 “剪断” 的力。
比如你双手掰饼干,饼干中间有 “上下错动、被剪断” 的趋势,这个 “错动力” 就是剪力;
地震时,剪力墙上下层被 “晃得想错动”,这个 “错动的力” 就是墙要抵抗的剪力。
第一步:“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算 “墙实际会受多大力”
可以把它理解成 “医生给病人测血压,测出的‘实际血压值’ ”
是基于真实情况算出的 “墙在地震中会承受的剪力大小”,是 “原始数据”。
它的核心逻辑:“把所有可能的力加起来,算最大值”
地震时,墙不只是受 “地震力”,还受 “自身重量(重力)”“楼上面的荷载(比如家具、人)”,甚至 “大风力”。
工程师要把这些力 “组合起来”(专业叫 “作用组合”),算出最不利情况下(比如地震力最大 + 重力最大同时出现),墙的截面会承受多大的剪力 —— 这个算出来的 “具体数值”,就是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举个例子:
假设某层剪力墙,单独算地震力产生的剪力是 100kN(kN 是力的单位,1kN≈100 公斤),自身重力产生的剪力是 20kN,其他荷载产生的剪力是 10kN。
把这些力按 “最不利组合规则” 加起来(比如 100+20+10=130kN),这个 “130kN” 就是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它代表 “这面墙在地震中,最多会被 130kN 的‘剪力’试图剪断”。
它的特点:“客观反映真实受力,没有额外安全量”
这个值是 “算出来的实际力”,没考虑 “意外情况”(比如地震比预期的强一点、施工时混凝土强度差一点),所以不能直接用它来设计墙 —— 如果按这个值做墙,一旦遇到 “超预期情况”,墙就可能被剪断。
第二步:“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截面剪力设计值”—— 定 “墙要扛住多大力”
可以把它理解成 “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血压,给出的‘安全血压上限’ ”
是在 “实际受力值” 的基础上,加上 “安全余量” 后得到的 “设计目标值”,墙必须按这个值来做,才能确保地震时不会被剪断。
核心逻辑:“在实际受力值上,乘以‘安全系数’,得到设计值”
因为地震有不确定性(可能比计算的强),施工也有误差(混凝土强度可能没达到预期),工程师会在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基础上,乘以一个 “大于 1 的安全系数”(比如 1.2、1.3,具体按规范定),最终得到 “截面剪力设计值”。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是 130kN,规范规定底部加强部位的安全系数是 1.25,那 “截面剪力设计值” 就是 130×1.25=162.5kN—
这意味着 “设计墙时,必须让这面墙能扛住 162.5kN 的剪力,不能只扛 130kN”。
它的特点:“包含安全余量,是设计的‘硬指标’”
先通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算出墙在地震中 “实际要扛多大的剪力争”;
再给这个力 “加个安全 buff”(乘安全系数),得到 “截面剪力设计值”;
最后按这个 “buff 后的值” 来做墙 ;
确保墙不仅能扛住 “实际受力”,还能应对各种意外,在地震中不被剪断。
buff就是防护罩的意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剪力墙抗震设计中,计算值和设计值区别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