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计算长度:不是 “实际高度”,是 “按支撑条件算的等效高度”
柱子的计算长度,核心是 “根据上下端支撑的牢固程度,修正后的等效高度”
不是柱子实际的高度(比如 3 米高的柱,计算长度可能是 3 米、1.5 米或 6 米),目的是精准判断柱子 “会不会像细竹竿一样被压弯(失稳)”,支撑越牢固,计算长度越短,柱子越不容易失稳。
用生活类比:同样一根 1 米长的吸管 ——
上下端都用手捏紧(固定支撑):很难压弯,相当于计算长度短(比如 0.5 米);
上端能自由晃动、下端捏紧(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一压就弯,相当于计算长度长(比如 2 米)。
核心逻辑:支撑条件决定计算长度(4 种常用场景)
柱子的计算长度公式统一为:H₀ = μ × H(H₀= 计算长度,μ= 支撑系数,H = 柱子实际高度),关键是看 “上下端支撑有多牢固”,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 μ 值(行业通用经验值,不用死算,直接查):
1. 场景 1:上下端均为 “固定支撑”(最牢固,常见于多层框架柱中间层)
通俗理解:柱子上下端都嵌在混凝土里(比如下端嵌在基础梁,上端嵌在楼板 / 横梁),不能随便晃动、不能转动,像 “钉在墙上的木棍”;
支撑系数 μ≈0.5;
计算长度 H₀≈0.5×H(比如实际高度 H=4 米,计算长度 = 2 米);
典型例子:多层办公楼的框架柱(中间层,上下都被梁牢牢固定)。
2. 场景 2:上端 “铰支”、下端 “固定”(常见于单层厂房柱、框架柱顶层)
通俗理解:下端嵌在基础里(固定),上端搭在横梁上(能轻微转动,但不能左右移动),像 “门轴固定的木棍,上端能小幅度晃”;
支撑系数 μ≈0.7;
计算长度 H₀≈0.7×H(比如实际高度 H=5 米,计算长度 = 3.5 米);
典型例子:单层厂房的排架柱(下端固定在基础,上端和屋架铰连)。
3. 场景 3:上下端均为 “铰支”(支撑较弱,少见,多为临时构件)
通俗理解:上下端都只是搭在支撑上(能转动,也能轻微移动),像 “放在两个支架上的木棍,两端都能晃”;
支撑系数 μ≈1.0;
计算长度 H₀≈1.0×H(实际高度 = 计算长度,比如 H=3 米,计算长度 = 3 米);
典型例子:临时脚手架的立柱、小型棚子的柱子。
4. 场景 4:上端 “自由”、下端 “固定”(支撑最弱,常见于独立悬臂柱)
通俗理解:下端嵌在基础里(固定),上端没有任何支撑(能自由晃动、转动),像 “插在地上的旗杆”;
支撑系数 μ≈2.0;
计算长度 H₀≈2.0×H(计算长度是实际高度的 2 倍,比如 H=4 米,计算长度 = 8 米);
典型例子:厂房的独立抗风柱(上端无梁支撑,仅下端固定)、阳台的悬臂柱。
| 柱子类型 / 支撑条件 | 支撑系数 μ | 计算长度 H₀ | 典型应用场景 |
|---|---|---|---|
| 多层框架柱(中间层,上下固定) | 0.5 | 0.5× 实际高度 H | 办公楼、住宅楼中间层框架柱 |
| 单层排架柱(下端固定,上端铰支) | 0.7 | 0.7× 实际高度 H | 单层厂房排架柱、框架柱顶层 |
| 临时构件柱(上下铰支) | 1.0 | 1.0× 实际高度 H | 脚手架立柱、小型临时棚柱 |
| 悬臂柱(下端固定,上端自由) | 2.0 | 2.0× 实际高度 H | 独立抗风柱、阳台悬臂柱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常用柱子计算长度系数取值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