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里计算 “桩基水平受力变形” 的核心工具,本质是为了简化复杂的水平受力问题,快速算出桩顶的弯矩、位移等关键指标。
1. 桩的换算深度(αh):给桩 “量身高” 的特殊尺子
桩基水平受力时,变形和受力会随桩长变化,但不是简单的 “越长越结实”,而是和土壤的刚度(软硬)密切相关。
换算深度就是把 “实际桩长” 和 “土壤刚度” 结合起来,算出一个 “等效长度指标”。
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为什么需要它?
同样长的桩,在软土(土壤刚度小)里和硬土(土壤刚度大)里,水平受力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软土里桩容易弯,硬土里桩更 “刚”。
换算深度用一个公式(α 是和土壤刚度相关的系数,h 是实际桩长)把两者结合,统一衡量 “桩在土里的有效工作长度”。
就像两个人身高都是 1.8 米,一个站在泥潭里(软土),一个站在水泥地上(硬土),泥潭里的人实际 “能抵抗外力的有效高度” 更短。
换算深度(αh)就是把 “身高 + 地面软硬” 换算成一个统一的 “有效高度值”。
它是判断桩属于 “短桩”“中长桩” 还是 “长桩” 的依据,不同类型的桩,水平受力计算方法完全不同(比如长桩的弯矩会集中在某一深度,短桩则可能整体转动)。
2. 桩顶最大弯矩系数(比如 m 值或系数表):快速算桩顶 “弯弯的劲儿”
桩基受水平力(比如风吹、地震推)时,桩顶会像被掰弯的树枝一样产生弯矩(“弯弯的劲儿”),这个弯矩的最大值就是桩顶最大弯矩。
但直接计算很复杂,规范里用 “系数” 来简化。
为什么需要它?
弯矩大小和桩的换算深度(αh)、桩顶是否固定(比如和承台刚接还是铰接)、土壤对桩的阻力有关,直接用公式推导太繁琐。
规范通过大量计算,把这些影响因素整合到一个 “系数” 里,乘以水平力和桩长等基本参数,就能快速算出最大弯矩。
就像买衣服时的 “尺码系数”
知道身高体重后,不用量每个部位,查系数表就知道穿多大码。
这里的 “系数” 就是根据换算深度(αh)、桩顶约束条件等,直接给出 “弯矩放大倍数”。
先算换算深度,再根据桩顶是 “自由”“铰接” 还是 “固定”,从规范的系数表中查出对应的弯矩系数,代入公式(水平力 × 桩长 × 系数),得到桩顶最大弯矩,用来判断桩身是否会被 “掰断”。

3.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算桩顶 “晃多少” 的快捷方式
水平力作用下,桩顶会产生水平位移(比如被推得晃了一下),这个位移大小关乎建筑安全(比如位移太大可能导致墙体开裂)。
水平位移系数就是简化计算这个 “晃动量” 的工具。
为什么需要它?
位移大小和水平力、桩的刚度、土壤阻力都有关,直接计算需要解复杂的微分方程。
规范把这些因素整合为 “位移系数”,用水平力乘以系数,就能快速得到位移值。
通俗理解:
就像推桌子 —— 同样的力气推不同的桌子(轻的、重的、腿长的、腿短的),晃动幅度不同。
这里的 “位移系数” 就相当于 “桌子的易晃程度”,知道力气和系数,就能直接算出晃了多少。
规范里的用法:
和弯矩系数类似,根据换算深度(αh)、桩顶约束条件查系数表,代入公式(水平力 × 系数)得到水平位移,再和规范允许的限值对比,判断是否合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桩的换算深度(αh)、最大弯矩系数、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