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载组合系数”,核心是抓住它的本质
“给风荷载‘打折’或‘加权’的系数”,目的是解决 “建筑同时承受风、自重、地震等多种力时,如何合理计算总受力,既保证安全又不浪费材料” 的问题。
一、先搞懂前提:为什么需要 “荷载组合”?
建筑在使用中,不会只受一种力(荷载):比如一栋楼,既要承担自身重量(自重,永久荷载),又要扛风(风荷载,可变荷载),偶尔还可能遭遇地震(地震作用,偶然荷载)。
如果把所有荷载都按 “最大值” 叠加计算(比如 “自重最大值 + 风荷载最大值 + 地震最大值”),会导致计算出的总受力远超实际可能出现的情况
按这个结果设计建筑,会用更多钢筋、混凝土,造成巨大浪费。
因此,规范要求用 “荷载组合” 来计算:
把不同类型的荷载按 “实际可能同时出现的概率” 组合起来,而 “风荷载组合系数” 就是这个组合规则里,专门给 “风荷载” 设定的 “参与权重”。
二、风荷载组合系数:核心是 “按‘是否和其他荷载同时出现’定系数”
风荷载组合系数(规范里常用符号 “ψ_w” 表示)不是固定值,而是根据 “风荷载是否和地震、其他可变荷载(如活荷载:人、家具重量)同时作用” 来划分,本质是 “概率调整”。
目前《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里,风荷载组合系数主要分两类,对应不同场景:
1. 场景 1:风荷载与 “永久荷载 + 活荷载” 组合(无地震)
指建筑日常使用中,同时承受 “自重(永久)+ 人 / 家具(活荷载)+ 风” 的情况(比如普通办公楼、住宅的日常受风)。
这类场景中,“风荷载最大值” 和 “活荷载最大值” 同时出现的概率较低(比如大风天里,楼内恰好挤满人、摆满家具的概率小),因此给风荷载 “打折”:
风荷载组合系数 ψ_w = 0.6
计算总受力时,风荷载只按 “60% 的最大值” 算,不用按 100% 算(避免过度设计)。
举例:假设风荷载最大值是 10kN/m²(千牛每平方米),活荷载最大值是 2kN/m²,自重是 5kN/m²,那么组合后的总荷载≈5(自重)+ 2(活荷载)+ 10×0.6(风荷载)= 5+2+6=13kN/m²(而不是 5+2+10=17kN/m²)。
2. 场景 2:风荷载与 “地震作用” 组合(有地震)
指建筑遭遇地震时,同时承受 “自重 + 地震力 + 风” 的情况(比如地震时恰好刮大风)。
这类场景中,“地震作用” 是主要控制荷载(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远大于风),且 “强风” 和 “强地震” 同时出现的概率极低(气象和地质数据显示,大地震时通常风力较小),因此给风荷载 “更大折扣”:
风荷载组合系数 ψ_w = 0.2
计算地震时的总受力时,风荷载只按 “20% 的最大值” 算(甚至可忽略,重点保证抗地震能力)。
举例:假设地震作用产生的荷载是 20kN/m²,风荷载最大值 10kN/m²,自重 5kN/m²,那么组合后的总荷载≈5(自重)+ 20(地震)+ 10×0.2(风荷载)= 5+20+2=27kN/m²(而不是 5+20+10=35kN/m²,避免因过度考虑风而浪费抗地震材料)。
风荷载的频遇系数通常取 ψ_f=0.4(4 折)
“常见大风” 的力度,大概是 “50 年一遇最大风” 的 40%
比如最大风是 10kN/m²,常见大风就是 4kN/m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风荷载组合系数和频遇系数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