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流

抗震设计,二阶段设计方法的基本流程

“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的基本流程,咱们可以把它类比成 “给房子做‘抗震体检’”

分两轮检查,先查 “日常健康”,再查 “极限抗压能力”,最终确保房子能扛住小震、中震、大震。


在正式设计前,设计师会先搞清楚两个关键信息,相当于 “定好抗震体检参照表”:

房子所在地的 “地震风险”:比如北京、四川的地震概率和强度不同,会先确定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小震、中震、大震” 具体是多大强度

房子的 “重要程度”抗震设防分类:医院、学校是 “重点保护对象”,抗震标准会更高;普通居民楼则按常规标准来。

这一步就像 “给不同人定体检套餐”—— 老人、孕妇的体检项目更细,普通人按基础套餐来,先明确 “要查什么、按什么标准查”。

第一阶段设计:查 “日常扛震能力”—— 确保 “小震不坏”

核心目标:让房子在 “常见的小地震” 下,连裂缝都很少,地震后能直接住。流程像 “给房子做‘日常承重测试’。

1. 计算 “小震的冲击力”水平地震力

设计师会用专业公式,把当地 “小震的强度” 转换成房子能感受到的 “力”—— 比如小震时,房子的柱子会受到多大的推力、梁会受到多大的拉力,就像算 “一阵风吹过来,窗户会被推得用多大力”。

2. 按 “力的大小” 设计房子 “骨架”

根据算出来的 “小震冲击力”,设计柱子、梁、墙体的 “用料和尺寸”:

比如柱子要扛 10 吨的推力,就会用更粗的钢筋(比如 20 毫米粗)、更结实的混凝土(比如 C30 强度,比普通地面混凝土结实);

梁要扛 5 吨的弯曲力,就会在梁的上下方多加钢筋,防止被 “掰断”。

3. 检查 “骨架” 是否 “够结实”

设计师会用电脑软件模拟 “小震晃一下”,看柱子、梁会不会变形、开裂。

如果模拟结果是 “没变形、没裂缝”,说明第一阶段设计合格,小震不坏。

如果有裂缝,就回去调整 —— 比如把钢筋加粗,或把柱子做粗,直到满足 “小震不坏”。

第二阶段设计:查 “极限扛震能力”—— 确保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核心目标:就算遇到 “少见的中震” 或 “罕见的大震”,房子也不会塌,最多裂了能修。

流程像 “给房子做‘碰撞测试’”,重点查 “变形量”(不是 “结实度”,因为大震下房子肯定会变形,关键是 “变形不能过头”

1.计算 “大震的冲击力”

计算“当地大震的强度”—— 比如大震时,房子柱子会受到 30 吨的推力,比小震时大很多。

2. 模拟 “大震晃房子”,看 “变形多严重”

设计师会用更复杂的软件,模拟 “大震狠狠晃一下”,重点看两个关键变形:

“可修变形线”:比如柱子最多能弯曲 3 厘米 —— 如果变形没超过 3 厘米,说明就算中震来了,裂缝也不大,修一修就能用(对应 “中震可修”);

“倒塌变形线”:比如柱子最多能弯曲 8 厘米 —— 如果变形超过 8 厘米,柱子就会断,房子会塌;所以必须确保模拟结果是 “变形在 8 厘米以内”(对应 “大震不倒”)。

这一步像 “测试汽车防撞梁”—— 防撞梁能弯 5 厘米(中震可修),但不能弯 10 厘米(弯 10 厘米就会撞坏驾驶舱),所以要确保 “撞完弯在 5-10 厘米之间(大震)”,既没坏到修不了,也没危险到伤人。

3. 调整 “薄弱部位”构造,直到满足要求

如果模拟发现某根柱子变形快超过 8 厘米了(快塌了),就会给它 “加强”:

比如在柱子周围加 “抱箍”(额外的钢筋套),限制它的变形;或把旁边的梁做粗,帮柱子 “分担压力”;

如果变形没超过 3 厘米,说明 “中震下也很结实”,不用额外调整。

最终验收:两轮 “体检” 都合格,才算抗震设计通过,这就是二阶段抗震设计,小震算强度,中大震算变形。

只有第一阶段(小震不坏)和第二阶段(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都满足要求,房子的抗震设计才算完成。


总结流程:

先算小震的水平力→设计骨架配筋确保小震不坏→再算大震的水平力→模拟变形,确保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调整薄弱部位→合格出厂。

“先保证房子‘日常耐用’,再保证它‘极端情况下保命’”,两步走,把抗震的所有风险全覆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抗震设计,二阶段设计方法的基本流程

评论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