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规》《高规》里的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lc”,可以类比成 ——“给建筑‘抗震承重墙’的‘关键接头’加‘钢筋混凝土保护套’,这个‘保护套’的长度,就是约束边缘构件长度”。
简单说,就是给墙体最容易在地震中开裂、折断的 “脆弱点”,做一段 “加长加强的钢筋混凝土防护段”,长度必须按规范算够,才能扛住地震摇晃。
为啥要设 “约束边缘构件”,还要定 “长度”?
地震时,建筑的 “承重墙”(比如剪力墙)最怕两个问题:
一是 “根部或转角处被晃裂”,二是 “墙身被晃得断开”。
而 “约束边缘构件” 就是专门保护这些 “脆弱点” 的 —— 它不是独立的柱子,而是 “和承重墙连在一起、钢筋更密、混凝土更硬的一段结构”(比如墙的两端、转角处),作用是 “把墙体‘攥紧’,防止地震时墙体从这些点先坏”。
而 “长度” 就是这个 “防护段” 的 “有效保护范围”:太短了,防护不到位,脆弱点还是会坏;太长了,又浪费材料。
所以规范(《抗规》《高规》)会强制规定 “这段防护段至少要做多长”,这就是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
1. 第一步:“约束边缘构件” 的位置 —— 都在墙体 “最危险的地方”
它不是随便加的,全在承重墙(剪力墙)最容易被地震破坏的位置,比如:
墙的 “两头”:比如一道长墙的左右两端,地震时墙会像 “扁担” 一样晃,两端受力最大,最容易裂;
墙的 “转角”:比如房间的直角墙、L 形墙的拐弯处,地震时两个方向的力会集中在这,容易被 “掰断”;
墙的 “洞口边”:比如墙上开了窗户或门洞,洞口上下左右的 “小墙段”(叫 “墙肢”)很窄,地震时容易被晃碎,得在洞口边加这个构件。
2. 第二步:“长度” 怎么定 —— 规范按 “危险程度” 算,越危险越长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 不是固定值(比如不是统一 1 米)
《抗规》《高规》的核心逻辑是:地震风险越高、墙体越脆弱,长度就得越长,具体看两个关键因素:
因素 1:地震风险(抗震烈度)
比如在 8 度、9 度抗震区(地震容易来、破坏力大的地方),长度要比 6 度、7 度区(地震少、破坏力小的地方)长。
比如同样是墙的转角,7 度区可能要做 0.8 米长,8 度区就得做 1.2 米长。
因素 2:墙体 “脆弱程度”(墙肢厚度、高度)
墙体越薄、越 “细长”(比如墙厚 20cm,高度却有 3 米,像根细杆子),就越容易断,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就得更长。
比如薄墙可能要做 1.5 米,厚墙(30cm 以上)可能只需要 1 米。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 就是 ——给承重墙 “脆弱点”(两端、转角、洞口边)加的 “抗震防护段” 的长度。
规范按 “地震风险高低、墙体脆弱程度” 定这个长度,既保证防护够劲,又不浪费材料。
lc = length(长度) + confined(约束的),是 “约束边缘构件长度” 的英文首字母组合缩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lc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