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预制构件是 “半成品”,叠合构件是 “预制 + 现浇的组合件”
1. 预制构件:工厂提前做好的 “混凝土半成品”
简单说就是不在工地现场浇筑,在工厂里提前做好,运到工地直接用的混凝土构件。
类比:就像你买家具,不自己找木工现场打柜子,而是从家具厂买现成的衣柜、书桌(预制构件),拉回家直接组装。
工程里常见的:预制板(比如以前盖房用的空心板)、预制梁、预制楼梯 —— 工地不用支模板、绑钢筋、等混凝土凝固,直接吊装到位,省时间。
2. 叠合构件:“预制半成品 + 现场现浇” 的组合体
为啥要搞 “叠合”?因为纯预制构件有缺点:比如预制板之间有缝隙,容易漏水;预制梁和楼板连接不牢固,抗震差。
所以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先把构件的 “一部分” 在工厂预制好(叫 “预制叠合层”),运到工地后,在上面再绑钢筋、浇混凝土(叫 “现浇叠合层”),让两者粘成一个整体—— 既保留预制的 “快”,又有现浇的 “牢”。
类比:就像做三明治,先在工厂做好 “底层面包”(预制叠合层),运到你家后,你自己加 “生菜、火腿、芝士”(钢筋),再烤一层 “顶层面包”(现浇叠合层),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三明治(叠合构件)。
预制层和现浇层必须 “粘牢”,不能分层 —— 就像三明治的酱要涂匀,不然吃的时候会掉层。
3. 水平叠合构件:“躺平” 的叠合构件
叠合构件分两类:“水平” 和 “竖向”(比如叠合柱)。
水平叠合构件就是 “水平放置、承受竖向荷载” 的叠合构件,比如叠合梁、叠合板(最常见的两种)。
“躺着” 受力(比如梁托着楼板、楼板托着家具),就是水平叠合构件;
“站着” 受力(比如柱子扛着上层重量),就是竖向叠合构件。
水平叠合构件的 “受剪承载力”
水平叠合构件的 “受剪” 和普通构件(纯现浇梁、纯预制梁)不一样
它有 “预制层和现浇层的结合面”,这个 “结合面” 是 “薄弱环节”,很容易先被剪坏(比如三明治的层之间先分开)。
所以混规对它的 “受剪承载力” 有特殊要求,核心是 “两点:整体抗剪 + 结合面抗剪”。
1. 水平叠合构件为啥容易 “被剪断”?
普通纯现浇梁是 “一整块混凝土”,就像一块完整的木板,抗剪能力靠整块材料;
而水平叠合构件是 “预制层 + 现浇层” 粘起来的,就像两块木板用胶水粘在一起
如果胶水没粘牢,或者剪力太大,两块木板会先 “错开滑开”(结合面破坏),而不是整块木板被剪断。
比如:叠合梁受荷载时,梁的上下部分会有 “相对滑动” 的趋势(上面往左、下面往右),这个滑动趋势会集中在 “预制层和现浇层的结合面”
结合面没处理好,就会先裂开,进而导致整个梁破坏。
2. 混规怎么保证它的 “受剪承载力”?
规范的思路很直接:既要让整个构件像纯现浇一样抗剪,更要重点加固 “结合面”,防止分层滑动。
(1)第一步:结合面 “做粗糙面”—— 增加摩擦力
纯预制层的顶面如果是光滑的,现浇层和它粘不牢,就像两块光滑的玻璃粘在一起,一拉就开。
所以规范要求:预制叠合层的顶面必须做成 “粗糙面”(比如用工具划出道子、露出台阶),就像在木板上刻花纹,让现浇混凝土能 “嵌” 进去,增加两层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动。
墙上贴瓷砖,会先把墙面凿毛,而不是在光滑的墙面上贴 —— 毛面能让水泥粘得更牢,原理一样。
(2)第二步:加 “抗剪钢筋”—— 像给结合面 “装拉链”
如果剪力太大,光靠粗糙面的摩擦力不够,就需要在结合面加 “抗剪钢筋”
比如在预制层里提前埋好 “弯起钢筋”(一端在预制层,一端伸到现浇层里),或者在现浇层里加 “竖向短钢筋”(穿过结合面,把两层 “拴” 住)。
两块木板粘在一起后,再钉上几颗钉子(抗剪钢筋),就算胶水松了,钉子也能拉住,不让木板错开,抗剪钢筋就是 “混凝土层的钉子”。
(3)第三步:算 “整体抗剪”—— 按纯现浇梁复核
最后,还要像算普通纯现浇梁一样,算整个叠合构件的 “整体受剪承载力”
比如看箍筋(梁里的竖向小钢筋,像梯子的横杆)够不够、混凝土强度够不够,确保即使结合面没坏,整个构件也不会被剪断。
混规规定,水平叠合构件的整体受剪承载力,不能比相同条件下的纯现浇梁低
也就是说,组合起来的 “半成品 + 现浇”,至少要和 “全部场做的成品” 一样结实,不能偷工减料。
预制构件:工厂做好的 “混凝土半成品”;
叠合构件:“预制半成品 + 现场现浇” 的组合体,又牢又快;
水平叠合构件:“躺平” 承重的叠合构件(如叠合梁、板);
受剪承载力:重点防 “结合面分层滑动”(粗糙面、加抗剪钢筋),再保证整体抗剪能力不低于纯现浇构件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注册结构:叠合构件抗剪切承载力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