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黑在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时,满铺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并非绝对 “必要”,但属于 “推荐且效果显著的优化措施”,尤其针对水泥路面常见的裂缝问题,其作用核心是 “防治反射裂缝、增强结构整体性”。

自粘玻璃纤维格栅
一、什么时候 “更有必要”设置
满铺玻璃纤维格栅的必要性,取决于原有水泥路面的状态和沥青加铺层的设计需求,以下场景建议优先采用:
1、旧水泥路面已出现较多裂缝(如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或板块接缝(伸缩缝、沉降缝)密集;
2、沥青加铺层厚度较薄(如≤8cm)—— 薄面层自身抗裂能力弱,更易被基层裂缝 “顶破”;
3、道路通行荷载较大(如厂区道路、市政主干道),或车辆行驶频繁(反复碾压易加剧裂缝扩展);
4、当地温差较大(冬冷夏热会导致水泥板热胀冷缩,接缝处变形更明显,易拉动沥青面层开裂)。
5、若旧水泥路面完好无裂缝、沥青加铺层厚(如≥12cm)且通行荷载轻,也可省略,但从 “延长路面寿命” 角度,铺格栅仍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二、满铺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的核心作用
玻璃纤维格栅的本质是 “高强度、抗拉伸的‘路面筋骨’”
1. 最核心:防治 “反射裂缝”(水泥路面的 “裂缝传染”)
这是格栅最关键的作用。
旧水泥路面本身存在裂缝或接缝,当车辆碾压、温度变化时,水泥板会发生微小的 “上下错动” 或 “拉伸变形”
若没有格栅,这种变形会直接传递到上方的沥青面层,像 “顶帐篷” 一样把沥青层拉裂,形成与水泥板裂缝位置一致的 “反射裂缝”(即水泥板的裂缝 “传染” 给了沥青层)。
而满铺的玻璃纤维格栅夹在水泥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因其抗拉强度极高(比沥青混合料强几十倍)、不易变形,能像 “弹性绷带” 一样:
当水泥板试图拉伸或错动时,格栅会 “拉住” 变形,分散应力,阻止裂缝向上传递;
即使水泥板已有微小裂缝,格栅也能限制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避免其在沥青层中扩大。
2. 增强层间粘结与结构整体性(避免 “分层脱开”)
水泥路面(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柔性材料)的 “材质差异大”,若层间清理不彻底或粘结不良,车辆碾压时易出现 “面层与基层脱开”(类似鞋底与鞋帮分离),导致沥青层局部破损。
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的 “自粘层” 能紧密贴合水泥路面和沥青面层,相当于在两者之间加了一层 “粘结桥梁”:
让刚性的水泥板和柔性的沥青层形成 “整体受力结构”,而非各自独立工作;
减少车辆荷载下的 “层间滑动”,避免沥青面层被 “搓揉” 变形(比如之前提到的车辙,也能间接辅助改善)。
3. 提升沥青面层的抗疲劳能力(延长路面 “耐用度”)
沥青面层在车辆反复碾压下,会因 “疲劳应力” 逐渐出现微小损伤(比如局部松散、细微裂纹)。
玻璃纤维格栅的 “高强度骨架作用”,能将局部集中的荷载应力分散到更大范围(相当于 “把压力摊开”),减少沥青面层的局部受力过大 —— 就像给路面加了一层 “防护网”,延缓沥青层的疲劳老化,让路面更耐用,减少后期修补频率。
三、自粘式设计的优势(为什么选 “自粘” 而非普通格栅?)
相比需要额外涂胶的普通玻璃纤维格栅,自粘式的核心优势是 “施工方便、贴合更牢”:
无需现场熬胶、涂胶,直接撕去保护膜就能贴合在清理干净的水泥路面上,节省施工时间;
自粘层能与水泥路面的微小凹凸紧密结合,避免格栅与基层之间出现 “空鼓”(空鼓会导致格栅失去应力传递作用);
沥青摊铺时,高温沥青会进一步融化自粘层,让格栅与沥青面层也能牢固粘结,形成 “水泥板 – 格栅 – 沥青层” 的三层稳定结构。
若旧水泥路面有裂缝、沥青层薄、荷载大 ——建议铺,花小钱解决大问题(避免后期反射裂缝导致的路面破损,减少维修成本);
若旧路面完好、沥青层厚、荷载轻 ——可省略,但从 “长治久安” 角度,铺格栅仍能提升路面寿命;
玻璃纤维格栅不是 “必须品”,而是 “性价比高的抗裂保障”,其作用本质是 “用格栅的‘强抗拉’,弥补水泥与沥青的‘材质矛盾’,阻止裂缝传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是否设置玻璃纤维格栅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