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框支剪力墙可以理解为 “底部灵活开门洞、上部承重住人” 的混合结构。
底部用框架柱和少量剪力墙撑起空间(方便做商场、车库),上部则用密集剪力墙保证住宅的稳固,是高层住宅常用的 “下商上住” 结构。
🔍 核心原理:“下刚撑空间,上刚保稳定”
这种结构的关键是 “上下分工明确”,解决了 “底层要大空间” 和 “高层要稳” 的矛盾,具体可以拆成两部分看:
下部:框支层(通常 1-3 层)—— 用 “柱子 + 少量墙” 换空间。
作用:底层需要做商场、超市、车库或大堂,不能有太多密密麻麻的墙挡住门窗,所以用框架柱(像 “柱子腿”)代替大部分剪力墙来承重。
特点:柱子间距大(比如 6-8 米),能留出大的开放空间,但柱子自身的抗侧移能力(比如抗风、抗地震时的摇晃)比剪力墙弱,所以会保留少量 “框支剪力墙” 辅助抗侧,所以叫部分框支剪力墙。
上部:剪力墙层(住宅层)—— 用 “密集墙” 保稳固。
作用:从 4 层及以上开始是住宅,不需要大空间,但需要足够稳固来抵抗高层的风荷载和地震力,所以用密集的剪力墙(像 “承重墙”)把建筑 “箍紧”。
特点:剪力墙多沿电梯井、楼梯间和户型分隔墙布置,能有效减少建筑摇晃,同时承担住宅的竖向重量(比如楼板、家具、人的重量)。
关键节点:框支梁 ——“上下衔接的桥梁”
底层柱子和上部剪力墙不能直接对齐(否则底层就有墙了,浪费空间),所以会在框支层顶部做一根非常粗的框支梁(比如高度 1-2 米)。
它的作用是 “把上部剪力墙的重量,传递到底部的框架柱上”,相当于一个 “受力转换的桥梁”,是整个结构的核心受力点。
📌 为什么要用这种结构?—— 解决 “功能冲突”
简单说,就是为了满足 “底层商用、上层住宅” 的复合需求,避免两种功能互相妥协:
如果全用剪力墙:底层全是墙,没法做商场、车库,空间完全浪费。
如果全用框架:高层抗风、抗地震能力不够,摇晃太明显,居住不安全也不舒适。
部分框支剪力墙:完美中和两者,底层有大空间做商业,上层有剪力墙保证住宅稳固,性价比最高。
⚠️ 注意:核心是 “框支层” 的安全性
因为 框支梁、框支柱和底部少量剪力墙 要承担上部所有重量,是 “受力集中区”,所以设计和施工有严格要求:
材料更结实:框支梁、柱要用高强度混凝土(比如 C60 以上),钢筋用量也比普通梁柱多很多。
不能乱改动:住宅装修时,绝对不能砸上部的剪力墙(会破坏整体稳固性);
底层框支层的柱子、梁和少量剪力墙也不能动,否则会直接影响结构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工程设计学习网 | 道路给排水专业
微信交流 
最新评论
抗扭计算中,纵筋和箍筋的数量要达到平衡,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